说起唐诗,诗之仙、圣、佛——李白、杜甫、王维,我自是极爱的。除此三位唐诗圣手,还有一位“诗家天子”我认为也值得品鉴,他就是王昌龄。
在今天,王昌龄的名气虽然不如李白、杜甫那样大,但在整个文学史上,他是不可忽视的一代唐诗圣手。
一、王昌龄的文学地位
有着“诗家天子”美誉的王昌龄有多优秀呢?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
注: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计29年。
从诗的整体发展而言,七绝从七古发源,是诗的精华,诗中之诗,是唐诗发展的最高形式。王昌龄最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存世作品不多,只有181首,但质量很高。题材涉及为离别、边塞、宫怨,成就以边塞第一,宫怨第二。
他的边塞诗与岑参、高适、王涣之并称。
其代表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被奉为七绝第一。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文学家杨慎,在其《升庵诗话》一书中,认为“此诗可入神品”,即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
其闺怨诗可与李白比肩。
长信秋词
唐·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今天,我就以他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管中窥豹,窥一窥他的文心和精神境界之意象。
二、作品背景简介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直译:秋冬时节,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早上微明,好友即将登舟北归,天地间唯有楚山孤立在那里。若是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此诗作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江宁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他的好友辛渐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润州即今天的镇江。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三、作品艺术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体裁为唐七绝。
此首送别诗,王昌龄没有直写离情别恨、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以物喻人,寓情于景,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立意高远。
1.结构巧妙,突破线性叙事, 打破时间线
前面三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用线的写法,依层次而串联下来。
“夜入”“平明”,从夜晚写到天明,“送客”“楚山”“亲友”“相问”,由眼前写到别后。
作者用清晰的时间线,把文字点画成立体的画面,短短廿一个字,点出了时间、事件、人物、环境以及送别的心境,勾画出离别的黯淡气氛,用文字完成了一部流动的动态影像。
2.炼字如神, “汉字锻炼功夫上别开天地”
闻一多先生说,“大谢(谢灵运)练字功夫极深,但尚不能堆成七宝楼台,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王昌龄了”,“昌龄在汉字锻炼功夫上别开天地,比大谢成就更大。”
那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如何炼字如神,“堆成七宝楼台”的。
首句用“连”和“入”两个动词,一气呵成,便写出了雨势连绵,江天一际,寒雨浩然而来的磅礴气势,反衬了诗人因离别在天明时分,似而一夜未眠的情景。
而寒雨,一个“寒”字,既点出送别在深秋季节的寒意,更点出离别在即,送别好友离情不舍的心凉。
次句,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既是指代作者自己,好友离去之后独自留在此地,也指辛渐即将孤身一人踏上慢慢归途。
从而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一句,诗人与亲人彼此的记挂, “洛阳亲友”一定会惦念远在吴地的他而“相问”。
王昌龄素有 “七绝圣手”之誉,这炼字功夫确是已臻化境,别开天地。
3.情绪渲染饱满,寓情于景
在辽阔的江边,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
“寒雨连江”本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然而王昌龄并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而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楚山是代称,不是具体指哪一座山,吴楚之地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当地的山都是连绵的山丘,并没有如泰山那样平地而起的一座山峰。
这孤寂而峙的楚山,实际是诗人内心的外化。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同时也在隐喻诗人遗世独立的坚毅品格。
4.文字色彩浓密,以景传情
多数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与夜雨芭蕉、窗下梧桐、残荷月影等等琐物结合。
而王昌龄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而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写意的水墨,勾画出一幅萧瑟秋意之中,寒雨连江、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吴江夜雨图。
以北望孤山的开阔视野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辽阔意境,一如他边塞诗中大漠雄关、孤城长云的雄浑。
5.卒章显志,以点的手法,题点全诗灵魂
末句用了点的表现手法,是全诗的题点、灵魂,最为世人传颂。
“冰心在玉壶”,由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化出,而能青出于蓝,连那个“如”字都给省掉了,意境更胜前作,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冰心”是说冰清玉洁之心,“玉壶”出自道教概念,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此处是说处身之洁。表明诗人身处低谷,却不舍高洁之志,在浊世之中身如玉壶心如冰晶般清透无染。
6.整首诗,起承转合,结构严谨,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前三句以线串联,起承转合,全在于引出全诗题点—— “一片冰心在玉壶”。
可见,此离别诗,离别并不是这首诗最主要的主题,诗人是借离别表明自己的心志。
那连江的寒雨,正如他在仕途上的坎坷波折,而孤峙的楚山,则是孤傲不屈的自己,“神骨莹然如玉”。
《新唐书》中记载,王昌龄“不护细行”;《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慬小节,谤议沸腾”,可见他才情张扬,锋芒毕露,不免遭人谤议,而得罪权贵,屡遭贬斥。
此句即诗人借以明志,请辛渐代为向洛阳的亲友表明,我心未变,仍然无染。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七字写尽诗人的身世感慨。以壶比人,是王昌龄所创意境,也正是他的文心所在。
全诗格调高绝,江边送别,既没有直写友人,也没有直写自己,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将离情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虽然没有直写离情别恨、依依不舍的场景,离情的伤感却直透人心,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恰如宋人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评:”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四、精神境界之意象
王昌龄跟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大多情谊深厚。著名的有李白、岑参、孟浩然、王维、高适、王之涣……不甚出名的则有辛渐、魏二。能成为至交好友,必是以心相交,精神世界的意象相通。
玉壶即为他们精神世界意象的表征之一。
如前所说,”一片冰心在玉壶“由南朝诗人鲍照“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化出。
初唐的骆宾王《送别》中亦有: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李白诗中也有此意象,《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都是借玉壶来表白,自己的心如同放在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剔透。
王昌龄和他的朋友们,都喜欢以玉壶冰心来明志。
为什么他们能写出如此传颂千古,跨越古今击穿人心的传世名作呢?
关键在于他们的人格,可昭日月,可参天地。在精神意境上,追求纯净不染凡尘的高洁意象。
五、结语
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明了自性如玉如冰,身为玉壶明透,心若冰晶不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是白公子,爱读书爱写作,等你来,随你去。
感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分享,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