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女孩认为,《蒹葭》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篇,没有之一。不足100字的《蒹葭》何以能引发全体中国人的共鸣?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诗经女孩带你从诗词美、意境美、情感美三方面来解读一下此诗。
1、《蒹葭》的诗词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女孩向来觉得《诗经》中,《蒹葭》这一篇是最美的。之所以迟迟没写,是觉得笔下的文字都那么苍白无力,无法传达它的美。试着用散文的语言翻译一下:
你看天边清冷月色尚未褪尽,灼灼红日还未升起。九月的眼波,在青青的芦苇尖上凝成一滴光阴流转的露珠,氤氲生辉。
隔水远眺,长风万里,水波涛涛。苍苍芦苇,染尽秋风,如着一身素白衣衫,手拿素折扇温婉的女子,迎风而立,裙袂翻飞。
露水寒凉,秋水茫茫,寻梦者在水彼方,撑船渡河,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伊人犹在他方。
一缕恍惚,游弋在这云水仙境中。那抹身影,在逆流而上的浩浩江水中;那抹霞光,在芦苇荻梢的珠花晨梦中;那缕情思,在晨雾散尽时的蓦然回首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他和她在天地一色的秋苇沧海中相遇;又在东方日出的璀璨夺目里消逝。就像是从历史最悠远处传来的一声叹息:那些稍纵即逝的,那些惊艳人间的,瞬间即为永恒。
2、《蒹葭》的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什么意思呢?是说“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界,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我们再读《蒹葭》这首诗,当你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当你在现在这节气来到水边,看到万木凋零,看到水边一丛芦苇摇摇晃晃,是否就会没来由地就产生一种羁旅惆怅之感?
《诗经》中的蒹葭很美,其实,翻译过来蒹葭就是芦苇。你觉不觉得,芦苇,它本身就是一种很孤独的植物。它生在水岸边,长在水岸边,一生都以一种守候者的姿态,守一方水,守一方土,看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它的孤独是没来由的。它的守候也是没有来由的。就像郁达夫曾在《故都的秋》中写的,“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两者比喻的共通之处就是,芦苇,也就是蒹葭,代表了人类的脆弱,看着好像一把就能揉成灰,化成水似的。而这种孤独和脆弱,正好迎合了你的思乡,你的羁旅,你的忧愁的种种情愫。
古今中外,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蒹葭,看过芦苇,不知道你见到它时,会不会脱口而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呢?即便不会,会不会也流露出一种怅惘的情思呢?
3、《蒹葭》的爱情美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最美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么?
那种爱情固然很美,但是得不到的永远才是最难忘的,最念念不忘的也必定是最美的。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这样的词语出现在一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清凉、朦胧的意境。秋晨淡雾,烟笼寒水,露凝霜结,烟水飘渺中一位少女隐现迷离,仿佛真的存在,又仿佛只是虚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位让主人公神不守舍、魂牵梦绕的姑娘,就在河水对岸。他仿佛在微风吹拂的秋苇中望见对岸雾气笼罩中的她,心也随之飞到她的近前,缠绕在她身上不去。他痛苦地思念着她,看得见,却摸不着。
女子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儿在洲上,一会儿在水中,如魅影,如游仙,飘忽不定,令人牵人肠肚,再兼以蒹葭、白露、秋浦的描写,越发使她显得难以捉摸。正因为如此,“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才会引来后人的无限联想。
人类的爱恋总是与水有关。古罗马诗人桓吉尔有一句名诗:“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写的就是为追求情人不得而隔水伸手向往,也是说求之难得。这世间最柔莫若水,最低莫若水,最变莫若水,最静莫若水,水给人以无尽温柔地缥缈的情感。
三国时期曹植邂逅了一位美女,把她写进了《洛神赋》的诗中,“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你看这种缥缈的爱情,是否很美呢?惊鸿一瞥,缘定今生。一见钟情太肤浅,日久生情太苍白,别人眉来眼去,我呀,只偷看你一眼。
看来古今中外的爱情大抵都是如此。而这种爱情,可遇而不可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云水之遥,相思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