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川芎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其性温、味辛,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头痛、风寒湿痹等疾病 。其所含的阿魏酸、川芎嗪、苯酞类化合物等有降低血脂、舒张平滑肌等功能,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 。四川是川芎的道地产区,其产量占全国 90%以上,都江堰金马河上游以西地区已有 1 000 多年的栽种历史,近年来逐渐扩展到彭州、眉山、邛崃、什邡等地,其中彭州市敖平镇作为中国川芎第一镇,种植面积达 930 hm 2 左右。但目前在四川各主产区仍以农户小面积种植为主,因种植和管理方式不同,导致川芎质量与产量参差不齐。笔者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间生产实际,总结出四川川芎栽培技术,旨在为川芎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1 川芎苓种繁殖
川芎较少开花结实,故生产上采用地上茎节(苓种)的无性繁殖方式。现生产上有山苓种和坝苓种之分,山苓种是利用高山育苓得到的川芎繁殖材料,坝苓种是利用坝地育苓得到的川芎繁殖材料。高山育苓是川芎传统育苓方式,近年来因坝地育苓过程简单及成本较低,被种植户广泛采用。
郭俊霞等 [4] 研究表明,相较于坝苓种,山苓种在株高、分蘖数、地上和地下鲜重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势。
1.1 育苓地选择与整地
高山育苓选择海拔 1 000~1 500 m 凉湿山区的砂壤土。坝地育苓也称就地育苓,指在 5 月川芎药材采挖时不进行采挖,待植株继续生长, 7 月中下旬收获地上茎杆作为苓种。
川芎育苓地宜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栽种前清除杂草,浅耕耙细、整平,按厢宽 150~180 cm 、沟深 20~25 cm 、沟宽 25~30 cm 进行整理,要求厢面平直,四周挖排水沟。
1.2 苓种培育
高山育苓指在 12 月下旬至翌年 1 月中旬,将坝地栽培的川芎整株挖出,去须根、泥土和茎叶,即为抚芎,然后运往山区培育。在整理好的厢面上按行株距 30 cm×25 cm 栽种,穴深 6~7 cm ,每穴栽抚芎 1 个,芽向上,盖土整平,施少量稀薄粪水。 3 月上旬开始出苗, 4 月初苗高 10~12 cm 时疏苗定苗,选留生长健壮、均匀的茎杆 8~10 个,剩余的茎杆从基部割除。在疏苗后进行除草以及追肥,施用油枯 1 200 kg/hm 2 、腐熟猪粪水 22.5 t/hm 2 (猪粪 ∶ 清水 =1∶3 )。当川芎植株长至40 cm 高时,进行插枝扶杆,以防倒伏,避免影响苓种正常收获。 7 月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应注意预防病虫害,预防方法详见表 1 。
坝地育苓管理方法参照高山育苓。
1.3 苓种采收与保存
苓种于 7 月中下旬收获,当茎杆节盘显著膨大、略带紫色时进行采收。挖出川芎全株,剔除有虫害以及腐烂的茎杆,割下根茎,去嫩茎和叶,挑选健壮、均匀的茎杆捆成小束,置于冻库保存,保存温度以 2~4 ℃ 为宜,可适量喷水并翻动苓种,避免苓种变干或腐烂影响川芎出苗率。
2 川芎栽培
2.1 栽培地选择与整地
川芎栽培地宜选择海拔 500~1 000 m 的平原地区。以肥沃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宜,忌连作和涝洼地,实行水旱轮作。川芎栽培地的整地参照育苓地进行。
2.2 苓种处理与栽种
选用茎节粗壮、节间健壮的茎杆,将向地一端剪成斜口(以便区分方向,避免倒插),节的两端留茎 1.5~2.0 cm ,形成长 3~4 cm 的插穗(苓种),然后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 20~30 min (去除劣质苓种以及预防根腐病),晾干表面水分后即可栽种。
8 月中下旬,将处理好的苓种按株行距 15 cm×20 cm 进行栽种,芽向上插入土中,栽插深度以茎节入土 1~2 cm 为宜,使其与土壤接触,节盘半露。栽后覆盖厚度 1~2 cm 的稻草,以减少暴雨冲刷和太阳曝晒,栽后保持田间土壤湿润。
2.3 田间管理
2.3.1 查苗补苗,中耕除草。川芎栽种 20 d 后,及时查苗补缺。齐苗后,每隔 20 d 左右中耕除草 1 次。田间调查可知,目前常用除草剂为除草灵 1 号、扑草净、精喹禾灵、烯草酮、草甘膦等,除草效果较好。任 敏等 [5] 研究表明,使用除草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川芎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导致川芎镉超标。因此,应严格控制除草剂使用次数,以保证川芎药材品质。
2.3.2 水肥管理。川芎水分管理主要在苗期、倒苗期和根茎膨大期 3 个阶段。苗期保持田间土壤湿润,以保证川芎的出苗率;倒苗期天气干燥,降水量少,当观察到土壤发白时,则需要灌溉;根茎膨大期雨水较多,随时观察土壤湿度,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根茎腐烂。
以“少量多次,逐次递增”为原则进行追肥,栽后集中追肥 4~5 次,每次施肥间隔 7~10 d ,第 1 次施肥时间在栽后20 d 左右(齐苗后),施用颗粒磷胺 37.5~75.0 kg/hm 2 ,第 2 次施用颗粒磷胺 112.5~150.0 kg/hm 2 ,第 3 次施用复合肥 187.5~225.0 kg/hm 2 ,每次增加 45~75 kg/hm 2 ,最后一次追肥要在霜降前进行,否则气温太低,施肥效果不好。在春季茎叶迅速生长期可根据植物生长情况酌情施肥。
表 1 常见川芎病虫害发病特征以及发病高峰期、防治方法
3 病虫草害防治
据笔者在四川川芎的各主产区大量田间调查发现,现生产上川芎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根腐病(俗称水冬瓜病)、菌核病,主要虫害有叶螨(俗称红蜘蛛)、川芎茎节蛾(俗称钻心虫)、地老虎、蛴螬,主要草害有荠菜、猪殃殃、牛繁缕。
根腐病和蛴螬在彭州地区发生严重,根腐病发病率为42.6% ,蛴螬发生率为 21.5% 。根腐病和川芎茎节蛾在什邡地区发生严重,发生率分别为 42.0% 、 43.5% 。病虫害的发生导致川芎产量与质量大大降低,常见的川芎病虫害发病特征以及发病高峰期、防治方法如表 1 所示。田间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户存在超标使用农药的现象,滥用化学农药不仅会提高病虫害的耐药性,增加川芎药材的农残量,还会严重影响川芎药材的自身品质。因此,川芎病虫害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选用已消毒的苓种,合理轮作,选择地势高、通风好、土壤疏松的地块种植;加强水肥管理,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松土除草;及时去除发病植株并集中烧毁。张睿 [6] 指出,可利用地老虎等对黑光灯的趋向性,在成虫期放置黑光灯进行诱*。曾华兰等 [7] 研究发现,木霉菌对川芎根腐病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草害荠菜、猪殃殃、牛繁缕均属于阔叶杂草,扑草净以及精喹禾灵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采收及粗加工
川芎一般在栽后第 2 年 5 月中下旬采挖。采挖时间过早,川芎块茎营养积累不充分;采挖时间过迟,夏季雨水过多,川芎块茎易腐烂,影响产量以及品质。采收时,先除去地上部分茎叶,然后用钉耙将川芎地下块茎钩出,抖掉泥土。在实际生产中,川芎收获后大多采用晒*方式,但不宜曝晒,一般晾晒 2~3 d ,堆至回潮 1~2 d 后再继续晾晒,晒干后筛去泥渣及须根。
5 储藏
川芎干燥后一般选用编织袋或麻袋包装,若量小可选真空包装。包装好的川芎应放置在通风、干燥、避光和低温的室内贮藏,且储藏时间不宜太久。贮藏过程中,需经常检查,一旦发现有生虫、泛油等变质现象,需及时处理。
川芎贮藏期的主要害虫为烟草甲和咖啡豆象,繁殖快,蛀食川芎内部使其中空,使药材只剩下粉末状残渣,完全失效。据调查,农户对于贮藏期害虫的一般防治方法是使用磷化铝进行熏蒸,效果较好,但因磷化铝剧毒,现市场上已停止出售。方玉强等 [8] 提出一种中药材新型气调养护技术,即通过气调剂的电化学反应与物理吸附作用,降低储存环境中的氧气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创造一个害虫、霉菌无法生存的环境,同时低氧浓度抑制中药材氧化变色,最终实现中药材在储藏过程中品质基本保持不变。这种技术不仅绿色、环保、安全,而且能有效解决中药材在储藏过程中生霉、变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