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祭祀,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普遍以及最为重要的一项宗教活动,人们或是祈祷风调雨顺,或是祈祷无灾无病。即是祭祀,最不可或缺的便是贡品。大约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有人们开始模仿动物角的形状用菰叶制作角黍,这便是粽子最早的由来,在东晋范汪的《祠制》中,就明确人们有在仲夏用角黍祭祖的风俗。
所以到这里,粽子的起源基本就解决了,那就是祭祀或者军需。既然如此,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到后来粽子又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了呢。
这实际牵涉到当时楚地的一个神话传说。说是在汉建武年间某个五月五日的这天,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正往汨罗江丢麦面坨的时候。西南方忽然飘来一阵香风,一位都戴切云高冠,身佩美玉,腰挎长剑的老者出现在众人面前。老百姓们一看,这不是屈原么?于是纷纷行礼。屈原告诉众人,自己现在已经是"河伯"了,掌管楚地江河。
众人又问屈原,"我们每年向您祭祀的粗粮还顺利么?"屈原回答道,"你们的心意善良,可惜东西多被鱼虾吃了。"众人听完愤愤不平,于是说,"那就把江中的鱼虾全部捕完就可以了"。屈原连忙制止说,"不可以,你们这样子那鱼虾的生命怎么办呢?"正当众人左右为难,无可奈何的时候,屈原说,"可以用粽叶裹饭,做成尖角状态,鱼虾误认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然后系上五色丝,可以镇住蛟龙不再作恶,保江河平静"。说罢,屈原随即飘然而去。
这则故事记载在吴钧《续齐偕记》中,正是最早记载粽子来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只是吴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附会风俗所编撰的故事,后世居然会把"屈原变河伯现身传授五色丝粽子"这段掐掉,直接是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食用屈原身体而制作粽子。在现如今的长江中下游,本身就有用五色丝邦粽子,丢河里祭祀镇蛟龙的风俗,与之一起的便是赛龙舟活动。
实际上关于这段,我们稍微想下也能明白。屈原身前位居高位,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奠基人,但其身份和普通人还是相差甚远,在那个老百姓都不读书的时代,普通人对屈原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屈原的声望只是士大夫阶层推崇而已,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去包粽子的情况。
直到吴钧在《续齐偕记》中完成了这个民间传说,讲"角崇拜"、"祭祀活动"、"河伯崇拜"、"龙舟文化"等等结合在一起,最终"发明"出粽子屈原起源说,此后逐被民间接受。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个故事。
不过退一万步来说,除了大型的官方祭祀屈原活动,现在民间裹粽子多数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保留下来更多是端午祭祖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