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六国论》里,苏洵认为:
“六国的崩溃在于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事实上,导致战国末期天下走向大一统的不是秦国或六国,而是对战争的厌倦。经过几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人民痛恨混战,渴望统一。正是在如此强大的暗流之下,秦国赢得了巨大的优势,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统一的辉煌。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地势险峻,军事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当时全民意志的体现。”
秦最初是一个遥远的西方部落,他们的先人擅长训练动物和驾驶马车,在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虽然,他们后来相当强大,但是,在中原国家的眼里,秦国就是一个蛮夷之地,没有资格参加中原各国的联盟。正如历史学家柏杨所描述的:
“这个最落后、最不引人注目的偏远小国……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它闯入了主流社会,震惊了所有国家。”
战国初期,韩、赵、魏结成联盟,打败齐、秦、楚,成为强大繁荣的国家。后来,联盟发生了内部冲突,不仅使得联盟解体,还使得成员国之间互相残*。魏国是战国早期的“老大哥”,在王国建立之前,它以霸主的身份出现,统治了当时的国际舞台60多年。
因为,魏国有地理优势,位于中国的心脏地带,中原地区,拥有最肥沃的农田,所以,国民收入处在所有国家之上。对此,开国君主魏斯非常自豪:“山川险峻,是魏国的瑰宝。”
此外,魏国的力量得益于三位杰出人物。
首先、是丞相李俚,在他当政期间,颁布法律,调整税收,公共秩序长期稳定;
其次、是西门豹,他启动水利工程,让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富裕;
最后、是一代战神吴起,他守卫着西河,像泰山一样压下秦国的北境。如果再给他十年时间,秦国极有可能会被他侵占。
不过,可惜的是,魏军的政治敏感度不够,眼光也不够长远。他们经常选择对其它国家进行攻击,却忽视了秦国,这不仅给了秦国扩张的机会,还毁了自己。当时,魏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看上去最弱小的赵国。赵国国力的确比不上魏国,因此,找来了魏实力差不多的齐国帮忙,领头的正是著名军事家孙膑。
魏国的军队将要攻破赵国国都,而孙膑没有直接带兵前往赵国,则是选择攻打魏国。魏军一听说有人在偷袭,连忙返回,正好遇上了齐国伏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其实,孙膑以前也是效忠魏国的。但是,他的才干却遭到了同门师兄庞涓的嫉妒,庞涓诬陷孙膑谋反,使得孙膑受刑,之后,他再虚情假意替他求情。后来,孙膑发现了庞涓的阴谋,便装疯卖傻逃到了齐国,帮助齐国打赢了魏国。
魏国输给齐国两次之后,实力大不如从前了,之后,齐国成为了中原霸主。
于是,齐国打起了燕国的主意。当时,由于燕国国君糊涂,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臣子子之。而子之虽然得了王位,但却能力不够,不断有人起兵反抗。
因此,燕国内乱不断,死了好几万人。而此时,齐国趁乱攻打燕国,一路势如破竹。不过,燕国虽然是弹丸小国,可是,百姓的爱国心却极强。百姓自发组成民兵,合力击退了齐国。这次燕、齐之战持续了五年,大大消耗了齐国的国力。
此时,偏安一隅的秦国通过商鞅的政治改革,逐渐摆脱了半野蛮状态,从一个侏儒演变成了一个巨人。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人,但卫国却是一个小国家,不能满足他的志向,于是,他来到了当时比较强大的魏国。之后,公孙鞅遇到了慧眼识才的公叔痤,但是,公叔痤正准备把他推荐给魏王的时候却生病了。临死之前,公叔痤告诫魏王:“如果他不能为自己所用,就*了他。”
但可惜,魏王只当公叔痤病糊涂了,对此事一笑了之。
就这样,公孙鞅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秦国的招贤启事,于是,前往了秦国。
大约19年后,秦国比一向鄙视它的魏国强大了一倍。大批逃离战乱的农民和中原各国的有识、有术的仁人志士,在疲惫无助的混战中,转向了悄然兴盛的秦国。大家纷纷在这最后的安息之地落脚,而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们也都渴望结束战争。秦国人口众多,人才众多,士兵充足,一瞬间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多年的*戮让所有国家看起来“已经走到了一个用尽武力的尽头,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最终,在战国末期,其它六国竟然都不能单独抵抗秦国。之后,到了秦始皇继位时,南面秦国已吞并了巴、蜀、汉中,西南越过宛城到达郢都,设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并且,吞灭了二周,在其故地设置三川郡。
到了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
由此,秦国从始皇帝十六年(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并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的百越。
自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进入到了帝国时代。
参考资料: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