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看法,考古发现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令我们现代人震撼的东西,正是我们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可以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出发点、落脚点、根据地。自信是基于真理的内涵与科学的精神,自大就是本自无知的狂妄了。
鸦片战争的失败,只能证明“法自君出”的封建专制钳制思想,扼*文明,走向没落,封建统治者是自私、腐败、无能的,但是并不能够否定考古发现的,令我们现代人震撼的,那些灿烂辉煌的“法自道出”的古代中华文明成果,更不能够否定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厚优秀文化底蕴的民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常识的道理,基于公理的真理,所以中国古代的经典里面有科学的东西,也有科学以外的东西。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研究生命体道化的,生命体化生化成的,生命体如何道生及不道而死的,天、地、人,生存环境如何对生命体道化的产生影响作用的。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周易等经典,不是现代西方概念里的抽象的哲学,而是具体的生命与气化相关的时物文理学,是基于公理的真理,是《阴符经》里黄帝讲的“时物文理哲”,是具象的哲学,是茂对时的成就,是现代意义的生物科学、生命科学范畴。
上之古人传下来的言、经典,根本在于用。在书写载体匮乏的时代,能够传下来,能够记载下来的东西,一定是有大用处的,是安身立命之本。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首先得树立经典是真理,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对古代先圣的信任,建立文化自信。
我们与上古之人的沟通,之间年远代淹,有时代语境殊异,时代背景,表述方式,离我们太久远,又间封建专制主张“君权神授,法自君出”,阻遏修习“道法自然,法自道出”的经典,许多传播真理的经典有不得已的密写、隐喻、避讳等人为障碍,加之我们现代人是西学教育出来的,习惯于西学的名词,思维方式,经典就成了深奥难懂的东西。
从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出发,从用出发,设身处地,沿着孔子讲的古人认识万物的思维,体、用、化,去和他们作同样的思考,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古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古人的理论,也许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思路。今古虽已,认识问题的方式却相同的,都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所以不揣冒昧,尝试用现代的系统科学,生物科学,基因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中药的科学精神,融通古今,或许对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好们有所裨益。
易经是最早的系统论。现代系统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
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
對我們的祖先來說,自然界裏跟他們關係最密切的東西,除了人自身,就是身邊的植物,拿它們的果實吃,拿它們的根莖葉花果實治病。人類的早期發展時代,和其他動物相似,是基於生存的需要去發現、認識、瞭解和使用植物的。人類使用植物的本能,代代相傳,逐漸形成經驗,並不斷積累,發展成為對植物有意識的觀察、認識、使用和研究。植物是古人格物的重點對象。
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立国之本,稷是五谷之王,对稷的重视程度堪比江山,有江山社稷之说,其所属的种类植物,是所有生者的代表物种,源生物质。
《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表述了萬物的變化,與天的因素、地的因素之間變化的關係,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地载萬物的變化,是天的變化、地的變化的二元函數。这符合现代系统论的要素概念。
八卦目的是用來指導部落成員明吉凶,知得失,趨利避害,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勞動收穫,以提高他们生活水準。这符合现代系统论的功能概念。
八卦可以说是中国版系统论的雏形;而易经是中国版系统论的升级版。
在古代粮食生产系统中,国家是人的诸多因素中的最为重要的,处于组织的顶端,最重要的组织者是帝王。古代易经是由国家收藏的,不轻易示人,学习它人的是帝王,体现国家思想;帝王用易经思维模式来组织全国的农业生产,正是它的主要用途。所谓帝王之术之一。这符合现代系统论的等级结构性概念。
古代皇宫之中建有太和殿、保和殿,其意在提醒帝王和大臣们,制定国家政策、发布政令要遵循保合太和的理念,这正是易经里保和太和乃利貞的思想体现。
粮食由农作物的成实加工而成的。收获又多又好农作物成实是农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每一阶段都受到天的因素、地的因素、人的因素的影响,并且受到这些影响后,还会有不同的物象表现。这符合现代系统论的结构概念。
保合太和,乃利貞是易经系统论思想的核心。在太和的自然状态下,天地自然賦予了野生動植物自然化育的完美生命和果实,人类通过长期的渔猎采集活动,在食用品尝后选取那些口味香甘、抗饿耐饥、强身防病的植物上品成实作为种子。自然天成,天作之选,此之谓也。天作人选,古人嘉种的观念的体现,种子的元性本善,元者善之长也,此之谓也,农作物的本性是善的。《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
農人即君子得对天道即天的因素,地宜即地的因素,物性即物的生、长、化、收、藏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天、对地的要求都必须了解,在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中,顺农作物之性,曲人之意欲,参赞作物,和天道地理以迎合物性,期望农作物能够结出比自然化育的植物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硕果成实,以求得更多更好的粮食收获。这就是保和太和乃利贞之理。人的参赞促进作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也提高了粮食的品质。由于人的参赞,于是“乃利貞”。这符合现代系统论的结构性、功能性概念
“夫稼为之者人也”,農人即君子“自诚明”了或者“自明诚”了,行诸事而能率物性,则物亨通嘉会之华美象貌必现,物就能够了性尽命。易经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思想的特点,在于其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中,植物自然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系统论的应用。“稼”(农作物)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人”、“地”、“天”共同构成了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天时、地利、人力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从而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是“人”、“地”、“天”的函数。“人”的因素变化、“地”的因素变化、“天的”因素变化与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息息相关。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人对影响作物生长成实的诸多因素的道理,逐渐有了透彻的认识,在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站主导地位,人的判断选择的能力,趋利避害的措施,对协力促和促成有决定性作用。这里包含了现代系统论认为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能够维持“太和保合”的状态,即物生的外部条件天道、地理、人事最大的和于物性,以求得物的最大值、最优值,就能够有利于物性之发挥,有利于农作物成上品之实,有利于物的正性生生不息之道。农作物亦即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可以用来象六爻乾道变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体现了现代系统论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特征。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一字千金這個成語說的就是這本書,增損一字,賞予千金, 稱讚其文辭精妙,不可更改。呂不韋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思想指南行動綱領。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其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上農》等四篇屬於《呂氏春秋》中六論中的《士容論》。《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顯然是農家之言。《上農》篇主要涉及重農理念,以政治措施保證農民及時從事生產的農業政策。国家是粮食生产的组织者、指导者,制定农业政策,是人的因素中最大的那个。体现了现代系统论自组织性特征
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生态实践,都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在安徽寿县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水库——芍陂,开渠将周边的淠河、淝水与芍陂相连通,在保证芍陂蓄水的同时调节河流的滞蓄。该工程农业效益巨大,楚庄王因此称霸一时。战国时期郑国渠的泾河取水口;秦国蜀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东汉时期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的鉴湖水利工程都是杰出的例子。这些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参与因素。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是以八卦、易经为指导的最早的系统论实践活动。我的看法是,秦帝国的强盛应该与系统论的实践应用有关,因为他们有《易经》的指导来制订“施工方案”,《有吕氏春秋》的指导来制订“作业指导书”,行事必定事半功倍。
这也就好理解孔子讲的“先王以茂对时”;老子说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王的社会功能就是参赞万物的化育,使物“大”,也就造福子民,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中国传统概念「气」到底是什么?有科学根据吗?中国传统文化专注体、用、化,是观察生命体的形变,从形究气,研究气对生命体生化的形变的作用结果,所以对气也是从功能上去认识,而不是去分析气的化学成分,物质结构。我的体会,气应该有自身的气,身外的气。气的本质应该是生命体生化进程的原动力,它能够使生物通过自身的性理,生殖遗传信息,基因,表达出自我的本能,是能生,能自力更生的力量。肾气充盛,可使人有齿更、发长、天癸至具备生育下一代的能力;肾气衰败,人就齿坠、发落、天癸绝失去生育能力等生理变化,自力更生。一个人的气平,化才能够安,不为五贼所害,其道才静,色和,音和,气和,“八风吹不动”。
“阳气”,应该是人或动物摄入植物中光合作用形成的能量与物质,再由自身脏腑系统化生成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与呼入的氧气相合,是人后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量来源。阳气的多少,充足与否,决定人的排异能力强弱;而阳气的多少,充足与否,又是由人的生化能力强弱决定的。郭生白先生的本能论,李东垣的脾胃论,火神派,本质都是基于阳气。阳气不足容易导致排异障碍,生化障碍,分泌障碍,代谢障碍等健康问题,也就《黄帝内经》讲这个人的君火不能够明,相火不能够位,神机气立,升降出入出现问题。
《医宗金鉴》讲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形是这个一元生命体、这个人的形,理是这个一元生命体、这个人的理。一元生命体这个系统,乘气而有动静之变,生出阴阳变化。阴阳是一元生命体的阴阳。五运乘(人的阴阳)阴阳而变迁,(人的五脏)五脏因阴阳(天地的阴阳)而变动。
从气的角度看,中医的诊断是从形究气;中医的治疗是即理顺气,是燮理阴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症下药,于气不能够见,于形不能够悉,离形论气,甚至不知气,不知形以附气,不知五运六气,不知阴阳,诊断必然不能够本阴阳,处方也就必然无的放矢,自然也就难有疗效。
阴阳的理解如何用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呢?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天地的道,天地运行就得按照阴阳之道走;阴阳是万物的纲纪,纲举目张,万物就得按照阴阳的节律动;阴阳是变化的父母,万物的变化,万物的“象”由阴阳而生;阴阳是万物生*的本源,万物的始生与万物的终结都是由阴阳决定的;阴阳是神明的住所,神明就在阴阳里,阴阳离绝,太极崩溃了,神就去了,物就消亡了。
一元阴阳之理,变化无穷,不可尽述。夫言阴阳者,或指天地,或指气血,或指乾坤。此对待之体,其实阳统乎阴,天包乎地,血随乎气。故圣人作易,于乾则曰大哉乾元,乃统天;于坤则曰至哉坤元,乃顺承天。
盖阴阳之妙,原根于无也。故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生死消长,阴阳之常度,岂人所能损益哉。圣人裁成天地之化,辅相天地之宜。
岐黄之道所由始,神农尝药。按阴阳而分寒、温、凉、辛、甘、酸、苦、咸之辨。凡辛甘者属阳,温热者属阳;寒凉者属阴,酸苦者属阴。阳主生,阴主*。司命者欲人远*而就生,甘温者用之,辛热者用之。使共跻乎春风生长之域,一应苦寒者俱不用,不特苦寒不用,至于凉者亦少用。盖凉者秋气也,万物逢秋风不长矣。
天在上,地在下,人、万物在天地之间,阴阳之定位。然地之气每交于上,天之气每交于下。故地天为泰,天地为否。圣人参赞天地,有转否为泰之道。
春秋、昼夜,阴阳之门户。一岁,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月,朔后为阳,望后为阴。一日,昼为阳,夜为阴。又按十二时而分五藏之阴阳。医者全凭此,以明得病之根原,而施治疗之方术。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二至最为紧要。至者极也,阴极生阳,绝处逢生,自无而有;阳极生阴,从有而无,阳变阴化之不同也。此太极阴阳变化之道。观月令云,是月斋戒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
朔望分阴阳者,初一日为死魄,阴极阳生;初三日而月出 ,十三日而几望,十五则盈矣;渐至二十已后,月廓空虚,海水东流,人身气血亦随之,女人之经水,期月而满,满则溢;阴极而少阳生,始能受孕,故望以前属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纯虚之证,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
郭生白先生的本能论,本的就是人体的自我排异能力与生化能力,病的发展过程,阳证是排异障碍,阴证是生化障碍。阳证的发展过程表明人体的排异能力由原始状态逐渐降低,是精气被夺的过程,也是其生化能力由原始状态逐渐衰退的过程,阳明证津液少,少阳证不欲食,出现入的障碍,表明人体的生化就出现病态的不足了;阴证的发展过程,下利逐渐加重,出入障碍,代谢障碍,表明人体自身的生化能力,由少阳的断续不足,到太阴的持续不足,到少阴的后天不能够养先天而君火不明的分泌系统紊乱,再到厥阴的停止与阳气复生的过程。自身生化不足,也就无力支持排异。
病发于阳,是人的排异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是内热,巳午未时得天道之助,阳气当旺,人的排异能力增强,病气又未退,故而病重;亥子丑时天道之阴制人身阳气当衰,正衰而不能够与邪争,的排异能力减弱,故而病态表现出轻缓。
病发于阴,是人的生化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是内寒,巳午未时得天道之助阳气当旺,天道之阳制,病气当退,故而病有轻缓;亥子丑时天道之阴助病气,故而病态表现出加重。
阴阳者虚名也,水火者物理也;寒热者,天下之淫气也;水火者,人之真元也。
中国古代人们认识阴阳、五行的目的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圣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不断探索植物、农作物、人等万物与天地的关系。圣人告诉人们观察万物之作,观察太阳的玄之又玄,阴阳的消长,太极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接续周行,以茂对时,按时节播种,贵时、以时为宝,对阴阳的认识解决了中国古人农作物什么时候种的问题。
进而古人观察到,同一块地,按照农时,按照天象,应节气播种的五谷,年份不同,品种不同,有收与不收,成与不成的变化;五畜有育与不育,化与不化的变化。而这与五行相关,五行是在农业生产精细化的需求中产生的。
河图就是有关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图,也是象与数的基本关系图。土爰稼穑,问题导向,稼穑遇到了问题,就得找解决的办法,需求决定探索的方向。
阴阳五行首先是古圣人内修的成果,是中医、中药的成果,是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的表现,是常识,物候、气候、天道、地理首先是与人的关系,是人如何长身、尽天年的客观需求;然后才是物候、气候、天道、地理与植物、动物、粮食、牲畜等有关财物生产的关系,是生存与富有的关系。没有生存,富有无以寄托,富有等于零;没有合适的生存条件,物质基础,活得就很艰难,人就没有幸福感;一个富人,一生受病痛折磨,就是尽了天年,也难言是福。道法自然,因道生法,法自道出,修身养性,摄生,卫生,养生就成了知道者的必然行为。
中医的色脉之法就是源自人体阴阳五行生理病理的常识,有客观的、明确的、可以辨识的生理病理现象与相应的阴阳五行属性类别对应,因而能够探求出人生病的根本原因,可以诊断不出过失,这是治病就不会出过错的前提。
《黄帝内经》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这些都有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与阴阳五行的关联与分属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历史,远在目前学界认定以战国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理论出现之前,中医可能才是阴阳五行理论的鼻祖。
人不病,平人,健康的人,和颜悦色,《伤寒论》讲的“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皮肤润泽,骨肉相和,呼、吸均匀是人的健康态,常态,道化的状态,人的“文”、性、基因、素成形成质的化生化成过程与内外环境相宜的状态,率性的状态,元亨的状态。人一旦生病,气血运行就会失常,离经叛道,就表现出病色,病脉。是中医望诊,脉诊的客观依据,原理所在。
脉乃气血之先见,其变化“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人的气血脉动与天相合,与四时相合。肺朝百脉,十二经,一昼夜循一周,每经各主一个时辰,还复寸口;脉随四时有春微弦,夏微钩,秋微毛,冬微石的随时之动现,天经地义,天动人亦随动,是正常人的生理规律。在地为化当然包括人的生化。
人病极,真藏色就会现。人的肝自病,肝脏五行属于木,就会出现面部的颜色变成青色的状况,五行木的颜色是青色;肝病犯到心脏,心脏生病了,心脏五行属于火,面部的颜色就会变成红色,赤色,五行火的颜色是红色;肝病犯到脾脏,乘脾,脾脏五行属于土,面部的颜色就会变成黄色,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五行土的颜色是黄色;肝病犯到肺脏,横克,肺脏五行属于金,面部颜色就变成白色了,五行金的颜色是白色;肝病犯肾,逆克,肾脏五行属于水,面部颜色就会变成黑色,五行水的颜色是黑色。这应该是阴阳五行五色变化的本源,不神秘,不玄奥,更不是迷信,是人的生理常识而已。
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气血(津液)的供应,而气,血的状态,古代的中医是没有技术条件去直接掌握的,就靠心主的血,肺主的气,中土的胃气,肾主的精气,构成的寸口脉,跗阳脉,太溪脉等处脉的搏动来间接认识人的气血状态。色脉相合可以万全,面部色反应的是神色,血和神都由心所主,心也就成了君主之官了。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神明的问题,常常使人体生化出现血、痰、火的问题。
这些变化都是人这个太极的易象,是人的生命现象,是真情,是真象,是人的个体素质,基因,文的化与环境的运化共同演绎的,有了经典给定的判断的规则,再有了能够观察到的具体病人客观的病象、脉象的证明,判定人的“文”化与地宜的关系,宜与不宜,有没有脱离道化,离经叛道,给出吉还是凶,断生断死也不是什么难事。古人对性命,对阴阳五行的重视就好理解了。
一方面,我们普通人相对于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对于那些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听不到的,手也摸不着的,不能够直接认识,但实际上也是有事实存在的东西,往往是不愿意相信的,至少是存疑的。对于这些东西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就更不原意相信了。
限于可以使用的手段,可以借助的工具十分贫乏,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只能借助于“形象”,借助“形象”的变化,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消亡的内在规律。由于认知者个体认识能力,经验积累,智慧大小等差异,认识、处理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形象是器物生化结果的反映,是生命体道化的反映,是生命体因文、因性、因运、因缘所化的真情应有之形现,是生命体文化与运化的协同,这里面既有普通人可以见到的部分,也包括普通人看不到的部分,人看不看得见,人去不去看,“形象”都能客观存在于器物、生命体的形现。
法自道出与专制统治主张的法自君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社会进入专制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就逐渐没落了。阻断了中国文明进程的人,应该是“绝天地通”的颛顼及其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文化专制。正如邵庸讲的那样,“五帝之时似日中,声明文物正融融。古今世盛无如此,过此其来便不同”黄帝时代是中华文化的顶峰,自从法自道出败给了法自君出,“君权神授”所谓受命于天的专制统治者,中华文化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一方面,为了维护“法自君出”,“受命于天”,自颛顼帝“绝天地通”,专制者出于文化自私,不允许普通人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设置了许多人为的障碍,绝天地通,愚弄百姓。再有一部分巫师、医生、道士等人认识阴阳的能力水平不够,故弄玄虚,掩盖自己的不验、失败,编造谎言欺骗民众,给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文化,添上了迷信的色彩。
现代科学探索研究事实,是从普通人能够体察得到,或借助仪器设备能够体察得到的事实出发的。而中国古代的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尚书、礼记等,都是讲究致用,应该说中国古人留下来的所有学问,大家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都是属于实用主义,更重视“虚”对“实”的作用、影响。
不像现代科学,从一切都是从普通人都能够认识体察的事实出发去做研究,比如中医里的脉络,之前很多人拿这个说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代科学没有发现有这个脉络,说这是假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发现了人体脉络的部分存在。以前发现不了,是因为科学技术还没到发展这个程度。就像没有显微镜之前,和你说微观世界里的事,你也肯定感觉是假的。
但是中国古代的圣贤做学问的逻辑就是:人们虽然看不见脉络长啥样,但是经过世代流传的实践和积累,知道了它的存在,它的功能,它的影响,它的作用,而且圣人们知道怎么用它去解决疾病问题,这就够了。
人血的淖液,女子的月经,与月亮的圆月相关,而这与人的生殖、生产有关。古人看不到女子排卵,但可以认识月圆与月经的关系,从而认识月亮与排卵,与生殖的关系。
直接认识不到,掌握不了的东西,就得依靠间接的东西去认识,去反映,得靠借鉴。因为常人的认识能力十分有限,不具备真人、至人达观内视的能力,这是古人常用的办法,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他们可以借助的东西与现代人相比少之又少。
现代科学虽然讲究事实,但是怎么证明我们体察到的东西,就是事实呢?你比如说声音,现代研究发现,正常人耳朵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声音频率之外,普通人的听觉之外,就没有声音存在了。
人的感官能力不如很多动物。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
蝙蝠可以发出和接受,普通人听不到的超声波。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它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是由于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声呐装置,可探测海洋深度、绘制水下数千米的地形图等。
再比如眼睛也是,人眼睛的分辨率,也是有限的,包括对色彩的分辨率,也是有限的。一些昆虫和鸟类的眼睛可以看到人眼目光所无法企及的光长范围内的光线。 猫的眼睛后边有一个镜子一样的膜,使它们可以在几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走动并追捕猎物。该膜被称为“脉络膜层”,当光线穿过视网膜后,该光反射膜就可以将光折射回来,使得光线再次穿过视网膜的时候,它们的眼睛可以将其捕捉,从而看到黑夜里的东西。
蛇类的舌头没有味蕾,它们用舌头收集空气中的所有粒子,然后将空气中的气味与味道带进口腔上腭的两个凹槽,叫“雅各布逊的器官” 来感应气味与味道。因此,味道与气味经过处理后变成电信号传到脑部,从而判断周边的物体为何物。
虽然老鼠的视力都很糟糕,但它们可以通过嘴上的胡须进行弥补这一不足。 它们用那些称叫“触须”的长毛来探路,就像盲人使用棍子来探路一样。通过挥动 其触须对面前的物体探查一番后,老鼠和其他啮齿动物可以在其脑海中形成一幅周围环境的圃面。
人类只能依靠熟悉的路标或者是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北方的方位,甚至许多普通人还无法通过这些办法来识别方向。很多鸟类,尤其 是迁徙的候鸟,在做长途飞 行时都能利用地球磁场来保持其飞行路线不发生偏 离。科学家们至今还不清 楚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的,但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表明这些鸟类有一种特殊的“联觉”,可以让它们“看到”地球磁场中磁力线的分布,就好像它们看到周围环境中只有五彩缤纷的图案一样。
有些我们通常看不见的东西,听不到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不是不存在,不是不发挥作用,只是我们肉眼凡胎无法感知,无法认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能使“实”的东西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影响“实”的生活,随时空转换持续发挥作用。
细菌这些曾经的虚,不借助显微镜,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却能致人生病,能致和好的面发酵,能致长期存放的面包长酶斑,这也都是所谓虚的作用。
太阳,月亮,五星等天体对地载万物的能量辐射、场力作用的影响,我们常人难以察觉,我们借助自然物的与它们的对应变化,去认识它们的存在和功用。草木一秋的植物有生长化收藏,可以间接反映其作用。
它们有对动物有生长壮老的影响,有对动植物生活领地的限制,有对五谷、五畜,育不育的周期,化不化的周期影响。有对人的气血经络循行的影响;月圆导致人的气血淖液,可以说“虚”的影响、作用、功能,方方面不胜枚举。
电磁波我们看不见,我们的移动通话、视频就靠它;电磁感应我们看不见,电动机、发电机靠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认识领域更广大、更深刻,一些原来人们认为“虚”的东西也许就会变“实”了。
“虚”的世界比“实”的世界更大、更广、更深,更小,更远,庄子才有“知也无涯”的感叹。人们正常见到的、认知的世界之外,是更宏大的世界,更微观世界。我们现代人虽然有毁灭地球的能力,但是,现在还是不能够造出一粒米、一片树叶,应该说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十分幼稚的。
对生命体而言,阴阳绝不是分开的,是由一体、一身来统一的。
冬至日,一年之中日晷日影最长的一天。
从日晷看,一年之中日影最长的一天。 从漏刻看,水下零刻。 从天象看,九星连珠,月朔无光。 从律管看,律管吹灰,发出黄钟之音。
这一年的冬至日,就被确定为甲子年甲子日甲子时。能够发生这一切的地方就是中华的灵台。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初生未能够形成势力,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因为阳气不够大,所以仍然蜷缩着身体,阳不足以使其伸,“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伸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