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绝望主妇》里有一个女性的角色,今天看来依然是很多人的缩影。
Bree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在家,她举止优雅,饮食考究,家里任何时候都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在外,她正直仗义,危难时刻总能出手帮助朋友。
她不接受孩子、丈夫“只要简单晚餐”的要求,坚持每天为他们准备色香味俱全的餐食,当然,他们也要享受Bree的付出,只要露出不想吃、不爱吃,Bree就会很难受。
整个家庭似乎都在Bree的掌控之中,井井有条,但现实却总是一团糟。
她花大量精力严格盯守女儿的交往,结果女儿却未婚先孕;儿子撞车逃逸,她想尽办法去替他开脱,却发现儿子丝毫无悔改之意;丈夫受不了她在家里制定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规矩,被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提出了离婚……
无尽的付出,换来的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糟糕至极的家庭关系。
而很多人虽然没有Bree做得这么极端,却同样有过度付出的端倪。
独自承担了很多重担,为别人付出多少都可以,哪怕自己并不开心;
受到别人的恩惠时,总会有一丝负疚和不安,只有在给予别人时,心里才觉得舒坦……
一个人为了家庭、为了朋友去付出,难道还有错吗?为什么付出换不得同样的回报?
的确,任何关系的良性运转,都需要经营与付出,但是有些付出,看似是为了别人,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请回答1988》里有一个经典段落,“豹子女士”回老家,家里剩下三个男人,她以为老公和孩子终于不受自己控制了,一定是衣服随便扔,垃圾随便撒。
她怀着一进门就看到杂乱无章的准备,回到了家,结果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家里还是那么井然有序,仿佛自己在家时一样。
想好的数落他们的话,又被咽了下去。
儿子正焕以为她会很开心,却看到妈妈失落地回了房间。
邻居家的“娃娃鱼”点明说:“你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吗?因为家人过得太好了。因为妈妈不在,家人还过得很好。”
恍然大悟的正焕连忙回到家,故意烫伤了哥哥的手,摔碎了爸爸刚弄好的煤饼,将衬衫搞得一团糟。
豹子女士连忙赶来救场,像平时一样傲娇地抱怨着:“没有我,你们怎么活啊,什么都做不好。”
丈夫也跟着附和:“我们这些男人,没有你的话,都是垃圾。”
这些恭维的话,让“豹子女士”喜笑颜开,她还是那个被需要的妈妈,是家里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为什么只有在“被需要”的时候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爱是一种选择》一书将一个人“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称为“拖累症”,也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
拖累症者喜欢付出,但是得不到期待中的回报,又容易心生怨言。
他们渴望被爱,渴望他人对自己有所回应;也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来得到赞赏,希望自己能影响别人,进而控制别人。
拖累症者往往有10种表现:
第一、拖累症者会受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驱使。
这些强迫症行为不只包括酗酒、暴饮暴食等明显不利于生活的行为,也包括看似很好的习惯,比如工作狂。
第二、拖累症者受缚于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
过去的种种经历就像一只只怪手,紧紧抓住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有时是微弱的,有时是巨大的。
有人童年体会过极度贫穷的苦涩,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得到多少都无法享受生活;
有人在父亲严厉的斥责声中长大,成年后也成了一位爱发脾气的的掌控者,孩子必须按照他的要求长大……
第三、拖累症者的自我评价和成熟度通常很低。
他们得到过积极的表扬,也受到过毫无理由的批评,同样一件事,也许他自己觉得做得很好,在父母眼里却不值一提,这导致他们自我评价是混乱的、破碎的,时而自信昂扬,时而无比自卑。
第四、拖累症者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如果能掌控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他们就会快乐,如果不,他们就会变得极度不安,仿佛被世界抛弃。
第五、拖累症者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如果我不提醒他,他一定会搞砸。”“虽然我不想做这工作,但是对方要求的,我不想让别人失望。”
拖累症者个人强烈地认为,他应该为别人的快乐、情绪、想法和行为负责。
第六、拖累症者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这种处理方法极大地破坏了他们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很独立,一个人能把日子过得很好,但是很快又会陷入孤立无援、害怕孤独的境地。
无论是过度依赖,还是过于独立,都是缺乏关系处理能力的体现。
一个健康、没有拖累症问题的人际关系,就像交响乐团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和亮点,互相配合,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中也应当如此。
第七、拖累症者善于否认和压抑。
“虽然他做的很多事都让我失望,但他是个好人。”“虽然做错了事,但他还是爱这个家的。”
为了不破坏关系,拖累症者会对人、事件,进行美化和修饰,即使遇到了很糟糕的情况,也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第八、拖累症者对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改变它。
有负面自我评价的人,常常怀抱着失败的预期心理,他们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你看,我努力过了,但是真的不行,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我就知道自己做不好”的预言一次次上演,也就加深了他们的无力和自卑。
第九、拖累症者容易陷入极端,他们的人际关系忽冷忽热。
有矛盾、互相争执的时候,就好像世界大战爆发了,没事的时候又你侬我侬,羡煞他人。
一些喜怒无常的父母,上一分钟把孩子紧紧搂在怀中,一分钟后可能突然对他大发雷霆。
脾气时阴时晴、情感爱恨交织、生活永远难以维持长久的和平稳定。
最后,拖累症者无法放弃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拖累症者总是处于不安、不满足的状态,有人拼命买东西,不管需要不需要;有人总觉得钱存得不够多;有人暴饮暴食、永不满足;有人坚持危害健康的速成节食法,陷入深深的身材焦虑……
因为内心有一个空洞,所以要找更多东西或者更多爱来填补。
《稀缺》中说: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难得到什么,因为这种稀缺心态会局限你的视野,让你不再关注其他美好、丰富的东西。
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强迫的义务。
你爱什么,就会在什么上面付出,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如果得不到回报时会抱怨,这种付出就是交换,与爱无关。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