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知识有哪些,分子 的特征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7 15:49:57

文 / 巴九灵

吴晓波频道是从2018年开始正式做《同读一本书》栏目的。当时想得也挺简单:既然双休日吴老师不更新音频,那就干脆做一档读书音频节目吧,分享一些财经社科类的经典好书和刚上市的新书,让《每天听见吴晓波》的内容更丰富一些。

这其实是个吃力的工作,小巴每周都得忙于选书、撰稿、校稿及制作,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自2020年9月重启,目前《同读》已更新了120期。

在这120期里,我们还策划了“比尔·盖茨书单”“诺贝尔经济学奖书单”“年度书单”等活动。而最近的《吴聊》系列直播活动,更是让大家又认识了施展、何帆等新老师。

恰好,《同读一本书》之前也推荐过几位老师的书籍。今天不妨做个读书盘点,一窥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思想。

分子的知识有哪些,分子 的特征(1)

《吴聊》第一期的嘉宾是施展,他极具逻辑的表达和磁性的声音相信圈了不少粉。

施展的第一本书是《枢纽》,随后是《溢出》。可以说,施展用了历史学这一新的角度来剖析中国的产业经济。

《破茧》是施展的第三本书。为什么取名“破茧”呢?近一年多来有个和“内卷”同样风靡的词,叫“信息茧房”,即算法会不断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推给你,你很难看到不同的观点,长此以往,人们就丧失了与不同观点共处并进行反思的能力。

分子的知识有哪些,分子 的特征(2)

观点对立会造成的一个后果是,网上出现大量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分析,特别是针对国内问题和国际政治的话题时,人们会将不同的观点上纲上线为爱国与否的问题,相互攻讦,乃至人身攻击。

这群被“信息茧房”异化的人,现在有个绰号叫“发光二极管”,这不仅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知识分子们的反思和忧虑。

为此,施展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抛出了观念茧房的“问题”,它只是一个诱饵,目的是如何理性地讨论国际秩序问题,即“国际与国内”的现实性,比如中国经济的成长逻辑与机会、中美实力对比等等,而在最后一部分,施展则试图对未来可能的秩序找到突破口。

分子的知识有哪些,分子 的特征(3)

把《把自己作为方法》选做同读,最初仅仅是被这行字吸引:2020年豆瓣图书Top1。

本书是由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完成的谈话录,讨论了全球化、阶层固化、中心与边缘、教育资源壁垒等问题。

书名可能有些噱头——“把……作为方法”是近几年学术圈颇为流行的话语;同时又有些“标题党”,项飚强调的“自己”,其实是“比较有气质的乡绅研究者”。

分子的知识有哪些,分子 的特征(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