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提到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通常都会说他是个好皇帝,而证据,无非是些文人笔记记载的仁宗的事迹。
如《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仁宗赵祯去世后讣告送至辽国,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宋仁宗的仁德居然连敌国都能感动?其实,自从澶渊之盟开始,宋辽两国君主在国葬时互致哀悼,在讣告时掉几滴眼泪本就是外交惯例,要说这里有什么真情实感就太天真了。如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崩逝消息传到辽国,辽圣宗同样是:
“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同样的,辽圣宗去世,仁宗接到讣告也是下令缀朝七日,汴梁城中禁止娱乐,百官穿丧服哀悼,因为宋辽至少在名义上还是兄弟之邦。
宜特辍视朝七日。兼禁在京音乐七日。辍视朝日为始。其河北河东沿边州军。宜令转运司遍牒。限指挥到。亦禁乐七日。择日备礼乐举哀成服。宜令太常寺详定以闻。
然后辽帝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话话细想也有问题。仁宗在位确实是42年,但宋辽之间没打仗的时间可不是42年,如果从澶渊之盟开始算应该是59年了。
澶渊之盟能维持下去,靠的不仅仅是岁币
在这59年里,两国边境上也不是那么安定,特别在仁宗在位期间,由于西夏叛乱独立,辽国趁火打劫,对宋朝发出战争威胁,逼着仁宗把岁币增加了六成。
而仁宗也不可能对辽国有好感,为了防备辽国,不得不全国大扩军,仅在河北就增兵20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亢兵亢费问题,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宋朝政府财政支出的八成也用于军队,到而这其中的大头,无疑都是用来应对辽国。
所以现代有人瞎说:北宋交岁币维持和平很聪明,因为岁币比军费便宜。
恐怕这话连仁宗都不会信: 你以为每年给他岁币,他就不打你吗?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所以这种文人笔记,我们现代人看要多一个心眼。后世美化仁宗的文字很多,但我们追究下去,会发现多半作者有个共同点:反对熙丰变法。
如记载因仁宗驾崩辽帝哭得像死了老爸的《邵氏闻见后录》主要信息来源是邵伯温,邵伯温本人和反变法的司马光有交情。在书中他完全站在反变法一派说话。后世多认为他的书有很多纪事不实甚至是恶意诽谤之处。
像《邵氏闻见后录》这类美化仁宗的书,在熙丰变法时期出现了很多,大量美化仁宗的事迹就此流传,原因很简单: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熙丰变法,针对的就是仁宗在位42年期间的弊政,而反变法派为了打击变法,就必须美化仁宗在位时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