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对70后、80后的父母来说,几乎承包了我们的整个童年。
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是一个无家可归,以流浪为生的孩子,它衣食无着,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擦过皮鞋,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
但是即便如此,这个孩子还是保存着那份善良和机智。他一次次帮助别人,与黑暗斗争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人。
看着漫画中活灵活现的三毛形象,有人禁不住问:现实中真的有三毛这个孩子吗?
当然有!
只是,真实的三毛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是被冻死的。
画家张乐平回忆自己创作《三毛流浪记》时说,构思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走在回家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炉子在吹火取暖。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心里十分难过。”
回家后,张乐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第二天早上,当他又走过昨晚经过的弄堂口时,他惊讶地发现3个流浪儿中的两个已被活活冻死了。看着收尸车上垂下孩子摇摆的手臂,张乐平禁不住潸然泪下。
想到上海乃至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流浪儿正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想到正在忍受着内战煎熬的苦难同胞,张乐平遏制不住内心的激愤,决定立即创作一个反映流浪儿童和被压迫剥削者生存状况的系列连环漫画。于是,《三毛流浪记》问世了。
1948年3月初,《大公报》出版部根据各地读者的强烈要求,将张乐平在《大公报》连载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结集成册出版。
这套漫画连载期间,引起了广大善良读者的同情和共鸣。读者们纷纷去信《大公报》,甚至给三毛寄去衣服和捐款,托报社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