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早已蜚声古代文人墨客的笔端。可到三国时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青梅方广为人知。而梅子的模样,历经尘世风雨,到北宋周敦颐笔下才以“翠丸”精妙喻之。
在故乡,家家户户都留有一、两坛盐巴腌制的酸梅。不管是在缺衣少肉的年代,还是丰衣足食的今天,酸梅都是乡民佐粥的最常见“小菜”。在我几十年的记忆里,凡有异乡人来到村庄,路过农户家门口,都会被热情的招呼,遇上国家干部就说“同志哥,吃粥再去”,遇上普通民众或小商小贩就叫“师傅,吃碗粥再走!”
于是,那些从县城附近乡镇而来的走村窜巷收废旧品或收购竹子、竹编的大大小小商贩、老板,在装满一车货物之余,总能在农家免费饱粥一餐。如进得屋来,这些村民因家境窘迫未有酒菜待客常露羞赧之态,但总能跑上阁楼或墙角处、床头边,挟来半碗盐腌酸梅,让来客佐粥。后来,不知是那位吃货或“醒水之人”,用自制花生油、生抽、蒜头、紫苏、辣椒等混合搅匀,捣鼓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凉拌酸梅,见者无不喉结挪动、垂涎欲滴,吃起粥来就更“扒拉”得欢了。如能用腌制三年以上的酸梅捣鼓,味道更绝。本能吃一碗的,会再来一碗,本能吃两碗的,也必定能吃下第三碗。
乡人,逢年过节,大鱼大肉摆上,是一定要在佐料酱汁里,加入酸梅的。后来,宾阳酸粉、白切狗肉、白斩鹅肉闻名遐迩,其中配料里的酸梅当记一功。再后,南宁高峰柠檬鸭、横县的鱼生等周边县、市“名菜”,在其汁料中,也能觅见酸梅的踪影。近几年,每逢梅熟季节,在宾阳县城都能见到一些个头较大、肉质肥嘟的青梅充斥其中,但买者过后皆呼上当,都一个劲的说:还是陈平、高田酸梅好!
怀念故乡酸梅的,还有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姐姐和弟弟,近二、三十年来,曾闯荡广东、北京、成都、重庆等地,每次回来,都要带走一坛或一瓶盐腌酸梅,尽管行李沉重,途中需挤上火车或过严苛的飞机安检,但他们亲自层层捆绑的酸梅,是一定会被重点保护安全抵达他乡的。
其实,又何止姐姐、弟弟有这口腹的牵挂?有多少宾阳儿女,都忘不了这一碗酸梅。独在异乡为异客,尤其在炎炎夏季,在某个节日或昏恹的午后,面对丰盛的鱼肉或寡淡的稀粥,却遗憾似乎少了啥味?须臾拍打额头:哦,原来少了一碗酸梅!念头未消,喉咙处已“咕噜”作响,咽下口水。
其实,酸梅的大名,早已跳出了狭义的故乡。在整个宾阳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宾阳县夏季气候潮湿、闷热。时令将进入五月,全县就已一片躁热了。县城里的人们,长年保持早、中餐吃粥,晚餐吃米饭的习惯,尤其在炎炎夏季,更是无粥不欢。于是,县城里随处可遇粥摊。常常时针还没爬到六时,整个县城就开始沉浸在嘈杂中了。宾阳县的粥摊,一般都有白粥、玉米糊粥或玉米头粥,常常还有米粉、粽子、包子随卖,但主打还是粥。“五花八门”佐粥的小菜,供食客免费享用,则是粥摊最大的“亮点”。佐粥的小菜,最常见的至少计有各种时令青菜、腐竹、酸菜、榨菜、四季豆、酸姜、油爆辣椒等一、二十种,有的粥摊甚至多达三、四十种。因其多,当地人把这些佐粥的小菜戏称为“宾阳二十四味”。
毋庸多言,在这众多佐粥小菜中,必有一碗凉拌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