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
盛年将可惜。折杨柳。
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魏晋 · 无名氏 《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 其五 五月歌》
这是最早写粽子的诗,时段在汉末和魏晋时代,吃粽子已经不限于南方地区。因为端午节并非为屈原而发明,只是楚国的粽子因为屈原的原因,又因为的确是夏天一道祭祀加共享的清凉美食,流传南北。在竹林生长少的地带,用菰叶包粽子流行。
那菰在五月生长到了四五尺高,那修长的样子,是为谁而等待?
这么美丽修长的叶子,可以做成九子粽,我边想边快乐的包粽子。
那么汉朝末年的很多地区,都是用菰叶包粽子,且诞生了九子粽,就是九个粽子捆在一起,代表团结,繁盛,多子多福。
自然菰叶包的粽子,是呈现多角形状,越发玲珑可爱,而这些水生植物特有的芬芳,渗透到煮熟的粽子里,成为端午和夏天,美丽的食品。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南梁 · 徐君茜 《共内人夜坐守岁诗》
粽子的使用,未必是在夏天,那么这首诗,写的是过年守岁。
很奇怪的是,我觉得这首诗可能是两首诗的合并,因为前面四句写的是端午节。
因为只有端午节,才是桃子成熟,杨梅成熟,吃粽子的时段。
而这里的粽子,显然里面加了内容,虽然不清楚之前的粽子里面,到底包了哪些除米之外的食物,但是这首诗里的粽子,居然里面包的是夏天的杨梅。
这说明,南北朝,水果入粽子馅,实在正常,但是我吃过红豆粽子,还真没吃过杨梅粽子。这也是最早的甜粽子的诗,之后宋朝的粽子诗里多有杨梅。
这首诗的下四句,写的是过年,有炭火,女主人带着沉重华丽的首饰迎年。
那么如果确定是一首诗,证明粽子的使用,不限于夏天,也用于年节。
若是夏天,和粽子一起捆绑的,应该还有楝树叶子。因为楝叶有治疗蛔虫*毒的作用。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綵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中唐 · 元稹《表夏十首 其十 》
唐朝更加富庶,也更看重端午节的民俗热闹,官方放假一天,表示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节日,实际上民间更热闹,因为菖蒲酒,榴花酒的酿制会提前,粽子的制作,也不会是端午节当然天。
元稹依然采信的是端午节源于屈原。
不过他这里的粽子,是用竹叶包成的,外面捆扎着彩丝。
竹叶,又叫箸叶,箬叶,是水生大型竹子科的叶子,叶子宽大,包扎粽子,颜色碧绿。蒸熟的粽子有竹叶的清香,而使用的米是香粳米,剥出的粽子像一团晶莹的白玉,和现在我们吃的粽子是相差无几的。
当然元稹作为爱国者,肯定缅怀屈原。端午节人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快乐美食里,谁真的纪念屈原?
但是正是端午节,有着自身更悠久的传承和脉络,屈原是端午节中的华彩部分,所以端午节既有民俗那种夏天的蓬勃和快乐,也有关于祭祀屈原的深沉。
这是中国节日的博大精深。历代端午的热闹和纪念屈原之间,都形成了一些争论和感慨。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采衣君自乐,白发我何堪。
静味瑶华句,閒思玉柄谭。
报之长命缕,祝庆在图南。”五代至宋初 · 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见寄 》
粽子因为多缠如角状,所以五代到宋朝往往用角黍,角粽描写粽子。
包成角状的粽子,配着菖蒲酒,是端午的习俗。
这天晚辈要穿彩色的衣裳,一是五彩辟邪,二是用彩衣愉悦老者。
端午节有着长寿长生祝福之意,也是重要的祝寿节,老人节。
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喝菖蒲酒,还有要在手臂上缠五色丝。
虽然很多人认为五色丝也是纪念屈原,实际五色,是端午节的吉利色彩,起源屈原之前,五色代表五方以及土地,对应五月中天的太阳,有着祭祀辟邪的作用,在上古和民间广泛流传。
所以古代的端午节,流行手工制作五色丝,精美地含着虔诚祝福心意的五色丝带,是最好的送人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