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故事情节示意图,窦娥冤全文故事情节简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9 21:49:42

窦娥冤故事情节示意图,窦娥冤全文故事情节简介(1)

导语

在诸多古代奇案中,冤情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特殊的案情缘由,因为它往往会遮蔽甚至扭案情的真相,导致歹人逍遥法外、好人含冤蒙难,给断案者做出公正判决带来很多麻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贫苦百姓往往是奔波在温饱线上的,这种状况是由社会性质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当然,这也决定了普通老百姓几乎没能力承受冤情带来的后果,因为一旦含冤,轻则妻离子散,重则家破人亡,无论轻重,对老百姓而言几乎都是灭顶之灾。

因此,千百年以来那些力求真相以避免冤情的官员,向来受百姓爱戴,比如狄公、包公、海公等常被老百姓冠以“青天”的美誉,人们对他们的喜爱甚至已经上升到神化的地步;但对那些不明就里,对冤情熟视无睹而妄加裁决的官员,历来是被老百姓所唾弃的,比如老百姓口中的“糊涂县令”就是个典型例子,官职名前加“糊涂”一词,无疑是老百姓对不满的宣泄。

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古代奇案中的贫苦百姓似乎总有审不完的冤,其中,《窦娥冤》更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冤”。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鸣冤的总是老百姓?

千古第一冤:《窦娥冤》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写的元杂剧,被誉为元代杂剧悲剧的巅峰和典范,其中,戏曲中的悲剧形象窦娥遭遇的冤情,素有“千古第一冤”的称号。

窦娥冤故事情节示意图,窦娥冤全文故事情节简介(2)

《窦娥冤》剧照

《窦娥冤》情节曲折、离奇,却又环环相套,耐人寻味:

细数窦娥蒙冤的原因,窦天章的生活境遇,赛卢医的心生歹意,张驴儿的淫念频生,贪腐官员对冤情的视而不见,这些都在窦娥被冤的过程中扮演着“主犯”或“帮凶”的角色。细细品味,其实这些剧情中的原因所折射到现实中的生活真相,或许才是以窦娥为代表的贫苦百姓屡屡含冤,而又有冤伸不完的真实原因。

窦天章“当”女儿:贫穷、苦命,是老百姓容易含冤的“根本因素”

《窦娥冤》中窦天章因还不起银子而把女儿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一节,是整个故事中最为不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一情节被搁置在“楔子”中。然正是这则看似不起眼的楔子,却折射出以窦天章为代表的贫苦百姓们那最真实、最凄苦的生活境遇。

《窦娥冤·楔子》: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不幸挥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谁想禁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注:引用有删减)

窦娥冤故事情节示意图,窦娥冤全文故事情节简介(3)

窦天章与窦娥剧照

《窦娥冤·楔子》: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口乐,我也是出于无奈!(做悲科)

如果说窦天章和窦娥的穷苦出身是悲哀的,那贫穷而导致的父女离别,便是《窦娥冤》作为悲剧戏曲所体现的第一幕悲情,更是贫苦百姓生活中最让人心碎的骨肉离别场景的悲痛再现。

我国古代的贫苦百姓很早就有“易子相食”的记载,再从《窦娥冤》中当女儿换盘缠来进京赴考来看,贫穷和苦命无疑成了老百姓生的两大难题,在书生看来,这便是老百姓容易含冤的根本因素。

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窦天章之所以把女儿窦娥(小字端云)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他自己前去考功名,此举并非卑劣的卖女求荣,对于那个时段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而言,考功名是唯一的希望,这和农民种地盼丰收是一个道理。

赛卢医的歹意与张驴儿的淫心:让老百姓生活更惨的“加成因素”

如果说贫穷和命苦,是以窦娥为代表的底层平民的无法抛却的先天因素,那赛卢医和张驴儿这样的“坏分子”,无疑成了窦娥生命中凄苦程度更进一步的“加成因素”。

窦娥冤故事情节示意图,窦娥冤全文故事情节简介(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