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0 01:24:37

河南西峡丧葬习俗调查

丧葬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死后的一系列丧葬程序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丧葬观念的具体表现。笔者以西峡县传统土葬仪式为例,结合个人经历及亲友访谈,着重描述完整的丧葬过程,并试谈个人感受。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交汇地区,地处伏牛山南麓从山地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兼有山地丘陵地形。在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土葬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便因政策原因选择了火化,骨灰仍会装入棺木进行土葬。

送终

常言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这里的“终”即“送终”。“送终”在传统思维里有着和“养老”同样重要的精神地位,子孙陪伴着离开是老人对这个世间最后的眷恋。

在老人弥留之际,其儿女、孙子等直系亲属守候在将亡之人的病榻前。在估计老人将不久于人世时,必须马上通知不在身边的直系亲属赶来,按照民俗,长子、长孙必须到场。无论多么悲痛,在场的人都必须保持安静,不能喧哗,更不能哭泣。送终,既是一种亲情陪伴,帮助老人消除面对死亡的不安,也是方便交代遗愿。人无论贫穷富贵,临终总是有一些事要交代,包括遗产分配、希望子孙完成的遗愿、对葬礼的要求等等。

人“落气”之后,子女才能放声痛哭。此时要立即将遗体从床上抬下,放置在堂屋,下铺以草席和秸秆,仰卧,手脚伸直,头朝大门,以火纸掩面;嘴里放上“噙口钱”,“噙口钱”是用纸币或缠绕红线的硬币;脚底点燃一盏“长明灯”,“长明灯”则是用棉线做灯芯放碗里面,倒上香油点燃;此外,还要烧“倒头纸”。农村常常将堂屋收拾停当作为灵堂,用火纸遮挡门神、对联及中堂画,大概相当于暂时关闭驱邪功能,让逝者魂魄得以安然来去。

人如果“落气”在外地,遗体运回故乡安葬时,要带一只活的大公鸡,俗称“领魂鸡”。“领魂鸡”引导逝者的魂魄回到故乡,遗体到达之后,把公鸡放生,象征着逝者魂归故里。

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1)

(图1为贴上火纸的堂屋壁画;拍摄地点:西峡县田关镇靳沟村;拍摄者:杨成渊;拍摄时间:2022年4月25日)

报丧

在过去,烧“倒头纸”的同时,放一挂鞭炮,把死讯告知邻里,乡邻闻声后自发到逝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如今,由于“禁鞭令”的严格执行,鞭炮已经不被允许购买使用,葬礼租用的电子炮需要时间才能就位,通过放鞭炮来传递死亡信号的仪式便自然取消了。主家请求邻里帮忙则通过电话联系。若是上门请人帮忙或借用东西,出于避讳,戴孝者一般不进别人家门,也不坐凳子,站在大门外呼喊表明来意,见到来人则要先磕头再请求帮忙。主家告知远方亲友也不再是分别派人口报,由于通讯的便利,在逝者咽气之后即通过电话告知亲友。待出殡日期确认后,再及时告知亲友。

小殓

儿女为逝者擦拭身子,是为“沐浴”,有干干净净离开人世走向来世之意。趁着遗体尚有余温,脱去其生前衣物,穿上华丽的寿衣。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即层数为单数,上下差二,常规是“五领三腰”,即上衣五件下裤三件。内外衣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绑紧。穿戴完毕后,儿女用麻绳捆住双脚,俗称“绊脚索”。

小殓时,直系亲属都应在场,特别是逝者为女性时,其娘家人也应在场。在传统意识里,这不只是一种血脉的联系,更是借助第三方对于潜在非正常死亡可能性的检视。

小殓之后,遗体移入水晶棺,停柩待葬,是为“殡”。在过去,由于没有水晶棺,小殓之后即放入棺木,即大殓。棺材盖不完全密封,留有空隙以方便瞻仰遗容。

在逝者下世的当天傍晚,进行“烧卧铺”。孝子们痛哭着带逝者生前睡过的铺草和席子到村头的路口焚烧,并在土地庙烧纸跪拜,替逝者向土地爷报到,让逝者魂魄暂在土地庙中栖身。

丧服

遗体入棺之后,亲属就要“披麻戴孝”。古代丧服根据血缘关系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如今对丧服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但仍然可以从丧服中看出与死者的血缘关系远近。西峡县的丧服习俗如下:

孝布九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是为重孝。规制为二尺五宽九尺长白色孝布,孝布对折后,打结带于头上,称重孝帽,尾部一长一短,垂于后背,腰间系以麻绳,双腿脚踝上部缠以三尺长的孝布,脚穿白鞋,持缠以白纸的重丧杖。

孝布七尺:重孝和孝孙以外的亲属。孝布长度为七尺,缠绕于头上。无麻绳、腿上孝布、白鞋、丧杖。

孙辈:孙辈在孝布七尺的基础上,绑上一寸红布条,称“隔辈人红孝”,持不缠白纸的丧杖。重孙辈则再缝以半寸黄布来区别红孝,称“重辈人黄孝”。

棺木

传统文化里对死亡的谈论常常是回避的,然而与言语上的回避不同,在实际行动上又是极其务实的。上了年纪的人会在生前就准备好棺木板材,等需要之时,再请木匠前来“做寿”,做成棺材。有的老人认为提前准备后事令人心安,自己看着做的棺木更称心如意。有的子女在父母还健在时便会为父母制作或是购买寿衣,有为长者增寿和为儿孙添福的意思。

棺木的选材多种多样,普通人家一般用楸木、柏木或者桐木。棺木的规格按照板材的厚度区分,底部板材厚三寸,两侧板材厚三寸,顶盖板材厚四寸则称为“三三四”,也有“二二三”“四五六”“五六七”等不同的规格,越厚自然越贵重。棺木外形一头大、一头小,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刷多层漆会黑中透红,内外再刷以桐油,耐腐蚀、抗虫蛀,利于长时间保存。

择日

常规葬礼多是三天。一来需要时间准备葬礼必不可少的事宜,比如墓穴挖掘、棺木购置等。二来防止逝者休克假死现象,听说附近村子发生过停灵期间“死而复生”的事。停灵三天则是受防腐技术限制,必须考虑遗体腐败问题,并且更长的停灵意味着更多的花费,这对于拮据的农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水晶棺的出现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让停灵时间有了相对宽松的选择。在下葬日期选择上,多人家会请阴阳先生来“看日子”。据说不好的日子会对生者不利,好日子则能让逝者安息。当然,常规停灵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七天。

阴阳先生择日之后,还要选穴。选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葬在老坟,和逝者祖宗葬在同一片坟地,这种坟地的位置按照辈份长幼排位相对固定。阴阳先生要做的就是“定向”,确定棺木中线所指的方向。另一种就是老坟位置已经用完,要另开新坟。新坟的选择出于方便祭祀的考量,距离老坟或住所常常不会太远,多数在几公里以内。坟地的选择要“山水环抱,靠山面水”,人们相信坟地风水会影响后代人丁和财运。选定墓地大概位置后,阴阳先生拿出罗盘,确定墓穴的准确位置与朝向。

对于风水,不同的家庭有着并不相同的态度。笃信风水的人家会重金请多个阴阳先生精心勘择坟地。多数家庭则当作祈求心安的必要程序,有人指点总是胜过自己决定,至于准不准则是很难说的事。

打墓

阴阳先生选定了墓穴,会在墓穴中线两端插两根“柳木”以确定墓穴朝向和位置。在这块地上放一双逝者生前的鞋子,意为占着这块地了。逝者长子先铲三锨土,是为“破土”,后面的墓穴挖掘就由打墓人完成。墓穴的大小由棺材大小来定,常规是深三尺三,长八尺,两头宽分别为二尺和二尺八,墓穴是和棺木一样一头大一头小的比例,故两头宽度不同。

在过去,打墓是身强力壮的乡邻来帮忙,一般是四个人。这种帮忙是互助性质的,仅仅给一包烟即可,作为象征性的酬劳。在村民的理念里,家家都有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别人有事的时候你伸手相助,自家有事的时候邻里才会愿意帮忙。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是在县城居住,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互助性质的打墓难以为继,取而代之是“职业打墓人”。说是“职业打墓人”,也不过是务农之余作为兼职增加收入的农民。打墓、抬棺和填土的活儿一并承包给工头,由工头再招揽组织打墓人完成这些活儿计。打墓市场化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过去由四个人完成的打墓,现在只要两个人。

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2)

(图2为选穴定向;拍摄地点:西峡县田关镇河上村老呱窝;拍摄者:杨成渊;拍摄时间:2022年4月28日)

响器

古有《礼》《乐》,音乐是葬礼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西峡,葬礼的鼓乐班被称为“响器”,由四到五人组成,以唢呐、笙、钹、锣、鼓等传统民族乐器组成,目前也有电子琴加入。唢呐以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成为葬礼音乐无可争议的主角,呜咽声声表达着生者的悲恸和对逝者的思念。葬礼音乐有《哀乐》《大出殡》《十跪父母重恩》等,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曲子。听到这些哀怨凄凉的曲子,人总是禁不住内心悲痛,亲人更是潸然泪下。有了响器烘托渲染,气氛喧闹而噪杂,成了传统土葬留在记忆里最深的印象。

守灵

小殓之后,灵柩放置于灵堂中央,供桌放在灵柩一头,桌上高高放置逝者遗像,前面是献祭的“大馍”和香炉,旁边两柱蜡烛长明,在供桌的下面放着长明灯、过桥面,供桌前是烧纸盆和跪垫。

灵柩两侧地上铺以秸草放上被子,就是孝子们守灵的所在。守灵不仅是为了防止意外,更多的是对逝者的怀缅与尊重。人们认为,人死后三天内会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待逝者灵魂的归来。守灵者悉心照看“长明灯”,避免熄灭,据说长明灯是为逝者灵魂照亮通往阴间的路,避免迷路。俗语道“人死如灯灭”,守灵者悉心照顾着生命最后的灵光,试图让逝者免于无边的寂灭与黑暗。

在白天,守灵的人会为逝者供奉一日三餐。在传统观念里,死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失与湮灭,而是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阴间与我们熟知的阳间大体相同,依然需要一日三餐,需要金钱,需要房屋、车子、侍从,甚至空调、手机、跑车等等。这些东西将以纸扎或献祭的形式奉送给逝者,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自己的生活。

吊唁

亲朋邻里收到报丧消息后,陆续前来吊唁。亲友们带着火纸前来祭拜,有的也会送上花圈、挽联。吊唁的亲友临近大门,电子炮作为信号响起,响器也会随之奏起哀乐,孝子们闻声开始抚棺痛哭哀嚎。吊唁者先在灵前烧纸,若是晚辈需跪拜,同辈需鞠躬,并走上前瞻仰遗容。

花圈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在农村普遍起来,吊唁的亲戚朋友多数都会送上花圈,邻里们则比较简单,带上火纸即可。除了火纸和花圈,“上礼”是吊唁最重要的关系联结,按照礼尚往来的对等原则送上礼金,并在礼单上记下姓名和礼金数额,主人则会以一条毛巾回礼。

出殡的前一天,吊唁的人群最为集中,也最为热闹。响器几乎整天响个不停,灵前的烧纸盆香火不断,烧纸的烟雾袅袅上升。吊唁之后,相识的亲朋邻里们围坐在一起,彼此攀谈交流近况。红白喜事也是除过年走亲戚之外为数不多见面交往的场合。

报庙送行

出殡的前一天傍晚“报大庙”,正式向阎王爷报到。有人举着火把走在前面,孝子们手持丧杖棍,一字排开,往村口的土地庙走去。去的路上不哭,除了不时有人低语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来到土地庙,领头人会喊“某某来土地庙报道”,所谓的土地庙也不一定存在,在城区大多数只是选择一个十字路口举行报庙的仪式,即使在农村也没有很严格的规定,一些土地庙也早已经损毁,但人们仍有对庙和土地神的敬畏。报庙完毕,烧纸跪拜。返程的路上孝子们一路哀嚎痛哭到家后,男孝子要在灵堂前依次敬酒,敬酒顺序讲究血缘“由远及近”、辈分“由幼到长”。敬过酒就算报庙仪式的结束。报庙结束后,招待亲友们进行晚宴。

临近子夜,孝子和亲友们一起去土地庙为逝者“送行”,送行是最后的告别。这一晚,逝者的灵魂正式走向黄泉路,因为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在停灵三天还是在家的,能看到人们的一言一行,为了让逝者安心离开而送行,送行的路上,一行人痛哭流涕,沿路倒掉停灵这几天盛在瓦盆里的饭,一路烧纸。来到土地庙烧纸跪拜之后,重孝缠腰的麻绳要丢掉,后垂的孝布在头上缠起来。返程的路上不能再哭,领头人会告诫:“不要回头”。不要回头,习俗里的说法是怕灵魂跟着生人回家。不要回头,何尝不是对生者的抚慰,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往前看,不回头。

入殓

出殡常常在日出之前,当天四五点就开始准备入殓。用斗和升铲三次草木灰铺在棺底;第二层铺上棉花,暗喻荣华富贵;第三层铺以金色被褥,是谓铺金;第四层在被褥上放七颗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状,勺柄指向枕头方向。遗体放入,解开“绊脚索”。遗体四周塞满衣物,既是让逝者在阴间有衣服穿,也是为了防止遗体移动。据说不能放毛皮衣物,会使逝者来世托生成畜牲。除了衣服,也可以放入逝者生前挚爱的物品首饰,假牙拐杖之类的辅助用品不在其内,因为在阴间的世界,身体是机能健全的,不再需要辅助。第五层盖以银色薄被,是谓盖银。为了使逝者去往另一个世界时更为体面,长子用一团棉花沾水给逝者擦脸,为父母做最后的尽孝。至亲们依次上前,瞻仰遗容,手伸入遗体的铺盖下面摸出一些棉花,意为享受祖宗的庇护而“荣华富贵”。长子取出逝者的“噙口钱”,在其手里放上钱币,多少并无定数,带上钱,就要“上路”了。棺盖封紧,钉上长钉,就是“盖棺定论”,盖板从空间把阴阳分隔,这一刻宣布着逝者社会关系的完全终结。

出殡

封棺完成后,抬棺人全部就位,等待出殡的口令。时刻一到,一声“出”,抬棺人闻声而动,为首的扯去棺材前面的纸灵位,有人扯去对联中堂画上的火纸,抬棺人几乎同时发力徒手抬着棺材到大门外的开阔地带,一双板凳已经备好,前面孝子们手持丧杖跪得整整齐齐,这是进行点酒仪式的地方。

棺材在板凳上落定,大红色棺罩罩上棺材。抬棺人便分工明确,用木杠、粗绳把棺材固定结实,受力均衡便于多人同时抬棺。

点酒

抬棺木绳绑好后,长子用干净的白布为棺材擦去灰尘,称为“抹棺”,长子恸哭流涕呼喊着逝者的称呼抹满三圈。在棺材的前方,一方小桌上已然备好了白酒和3只酒杯。戴孝的男性按照两名“支客“的安排依次上前烧纸、跪拜、敬三杯酒洒在脚下的土地上。点酒的顺序同样讲究血缘“由远及近”、辈分“由幼到长”,最后压轴的一定是长子,长子恸哭着点完酒,还要在抬棺的粗绳打结处浇上酒,以保持绳子的湿润使其更加牢固。在邻里看来,点酒的环节无疑最具观赏性,这时候街坊邻居往往围了几圈,纷纷翘首看轮到谁点酒了,哭得是否真心,并在心中点评一番,在邻里看来哭得眼泪多的人也意味着更孝顺。

送葬

在点酒仪式的最后,长子站在棺材的正前方用力将瓦盆摔碎,“摔瓦盆”就是起灵的信号。棺材应声而起,响器锣鼓声响起,电子炮噼里啪啦响起来,还有各自分工的各人闻声而动,几乎同时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就动了起来。走在最前面的是高举花圈的人,花圈由于太多往往不能全部举着,旁边跟着拉满花圈的车子,电子炮车紧随其后鸣炮开道。两个火把手举着火把,还有人手提火纸沿路焚烧,这是“过路费”,为的是买通沿途的鬼魂。长子或长孙手捧遗像走在孝子的最前面,男孝子披麻戴孝,手持丧杖;女孝子头戴“顶头布”,边走边恸哭呼喊。无论是男孝子还是女孝子都需身边有同辈亲人陪伴,为的是在他们悲伤过度时及时搀扶。抬棺人抬着棺材跟在孝子们后面,再后面就是响器,一边走一边吹吹打打。

不管送葬的路途长短,路上都是歇三次。抬棺人将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歇息,送葬队伍完全停下来,孝子们回头面对着棺材跪地痛哭烧纸祭拜。沿途若是经过人家,户主都会在大门口生一堆火,避免逝者灵魂进屋。随着时代的变迁,路况合适的情况下机械动力会替代人力,由丧葬车载着棺材前往墓地。

下葬

抬着棺材来到墓地,如果是新坟,要抬棺绕着墓坑转三圈。棺材先停放在边上。长子跳下墓坑,用十二张火纸铺成“主”字形,每张火纸上扔一个硬币,完成之后长子被人从墓坑里架出。落棺时辰到了,抬棺人抬着棺材来到墓坑上方,小心翼翼按照阴阳先生选定的方向,将棺材稳稳当当端放在墓坑的砖砌底座上。棺材落定,逝者的娘家人或舅家人会高喊“撒五谷了”,将升子里准备好的五谷(麦子,红豆,绿豆,黄豆,高粱籽)撒向空中,孝子们都会跑过去伸手去接,头戴顶头布的重孝,则可以撑开顶头布去接,以求接到更多五谷,或者接到五谷中混杂的硬币,这叫“接福”,是一种祈福形式,祈祷家庭富裕、五谷丰登。落棺既定,长子象征性地铲三锹土,剩下的填土就由抬棺人完成。

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3)

(图3为下葬过程以及头戴顶头布的女孝子;拍摄地点:西峡县田关镇河上村老呱窝;拍摄者:杨成渊;拍摄时间:2022年4月29日)

丧宴

送葬队伍和帮忙的邻里从墓地返回家中时,一桌桌的宴席已经准备就位。众人参与的葬礼环节顺利完成,是时候款待忙于葬礼的所有亲朋邻里。宴席丰盛,亲朋们终于能以轻松的情绪在酒桌上彼此攀谈,主人待客热情而淳朴,挨桌向客人敬酒,表示感谢。

以前农村宴席的菜肴都是由乡邻帮工帮忙洗菜、切菜、烧火,请大厨烧制,自发互助、分工明确。如今,有专门的人承包酒席,称为“包桌”,根据菜品搭配不同,包桌价格也有档次差异。包桌省时省力,也不必挨户请人帮忙。

祭祀

宴席结束,曲终人散,送走宾朋,祭祀则由家人们进行。

捂火

宴席进行的同时,坟头已由抬棺人高高堆起,坟台也已修建完成。下葬的当天下午,孝子孝女们来到坟前,为坟头添土,在坟台的后侧栽一大束葱,含让后代“郁郁葱葱”之意,然后供馍,焚烧房子、摇钱树、金山银山、童男童女、轿车等纸扎,为死者营建另一个世界的完整所需。

第二天下午在坟头生起两堆火,焚烧逝者生前的衣物。

第三天下午生起三堆火,这天会带上自家烙的三个饼来供奉,供奉完毕就地在坟前分吃。听亲人说,早年生活艰苦时,这天的坟头会有不少孩子早早等着来分一点饼吃。

若逝者为女性,下葬的第二天要到逝者娘家烧望乡纸,也称断路纸。孝子们见到舅家人先磕头跪拜,既有对母亲逝世的悲伤,又隐含着没能照顾好母亲的歉意,孝子们到逝者父母的坟上烧纸祭祀,告知他们闺女已逝去的消息。

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4)

(图4为烧望乡纸;拍摄地点:西峡县田关镇黄家营;拍摄者:杨成渊;拍摄时间:2022年5月28日)

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5)

(图5为捂火;拍摄地点:西峡县田关镇河上村老呱窝;拍摄者:杨成渊;拍摄时间:2022年5月1日)

烧七

民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在人间停留七七四十九天,需要通过“烧七”供奉七个大殿的阎王,以使逝者的魂魄顺利到达阴间。据说,每个七都对应着不同的阎王,每个七都有着不一样的烧法,具体的礼法细节已经没人讲述的清楚,在实践中简化为每七天烧纸祭祀。若是“撞七”,也就是烧七这天的农历日期带有七,则要提前一天烧七。

烧七过后,还有百日、周年、三周年,这些特定的日子,家人们会聚起来祭祀逝者。三年孝期,不宜大红大彩,春节不再用红色对联,用绿色、黄色对联或者不贴新对联,元宵节在坟头点上灯,来表示对逝者的悼念。

三天、七天、百天、一年、三年……逐渐拉长的时间序列,让生者逐渐走出死亡的情绪阴影,重新投入生活。

三年孝满,春节、清明、端午、小年、除夕等传统节日,总不会忘记到坟上扫墓烧纸、祭拜先祖。

祭祀和扫墓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庄重感会让我们在那一刻明了生和死的距离。当我们对着坟墓,摆上祭品,磕头跪拜的时候,心里大概会无法抑制地回忆起与逝者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原本渐渐褪色的时光,突然带着声音和颜色活了过来。一如时间倒流——然而当你回神,身边的一切却提醒着你,你和逝者已经天人永隔了。你唯一能做的,是秉承逝者的意愿,好好地生活下去。

结语

中国人历来讲求事死如生,对待死者如同生前,在人去世以后纪念和依旧尊敬他,这给生者带来了面对死亡的勇气。通过葬礼繁复的仪式,表达缅怀,寄托哀思,抚慰感情。体面而隆重的葬礼不仅是后辈尽孝的表现,也寄托着先祖保佑生业繁荣的美好愿望。

传统土葬根植于农耕文明,这片土地上的人依靠土地滋养,死亡后又回归土地,落叶归根,生生不息。*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村里死了人,开一个追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 ,使全体人民团结起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邻里合作互惠的关系,弱化了丧葬仪式的互惠互助性功能,甚至使其功能逐渐消弭。基于农耕的邻里关系正在消解,基于血缘的宗族关系早已式微,社会关系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葬礼形制。但人们也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以维护当下的社会关系。

由于疫情的缘故,笔者在亲人去逝时未能参加葬礼,在暑假回家祭拜时,坟头前黄豆苗已经破土而出,这正是落葬时抛洒的五谷之一。生命的逝去悠忽,生命的孕育却分外顽强,而生机正孕育在这土地之中。坟是梗在活人心中不能平的痛,只要还思念着,那就不只是一堆土一蓬草的所在。粗糙的黄纸也寄不到另一个世界,我们其实都明白,只是需要燃烧一点温度,温暖心房,罢了。

参考文献

[1]林林.为谁而歌——以海城民间丧葬仪式中的鼓乐为例[D].中国音乐学院,2011.

[2]管博丽.河北农村的丧葬仪礼过程及其分析——以河北省易县一个农村社区的葬礼为例[J].甘肃农业,2006(5).

河南信阳农村人死了之后要说什么,河南信阳人死后几天下葬(6)

杨林,女,河南南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目前已读过《乡土中国》《江村经济》《天真的人类学家》等书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