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曾说,我觉得,不管做什么,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他用一生的宽厚、善良、隐忍,证明了自己,无愧于一个真正的人。
作家楼适夷这样评价傅敏:“他没有著书立说,没有琴声震世,但他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父兄。”
傅雷去世影响的两位女性
傅雷夫妇去世后,27岁的江小燕从钢琴老师女儿那里,获悉了傅雷夫妇双双自*的消息。
江小燕和他们夫妇素不相识,但是读过他的著作,叹服他的文采,敬重他的人品,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
她听说傅雷夫妇自*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听说他们夫妇的遗体将在在上海西宝兴路火葬场火化,而傅雷的儿子们都不在上海,骨灰无人领取。
于是她到了火葬场,有人告诉她:"傅是黑五类,又是自绝于人民,又没有直系亲属,按照上级规定不准留骨灰。"
江小燕这个弱女子,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要冒死留下傅雷夫妇的骨灰。
她冒充是傅雷的干女儿,和傅雷的外甥一道到了火葬场,冒领了他们的骨灰,并将骨灰盒送往上海永安公墓存放。
不仅如此,她还向北京写信反映傅雷的冤屈,结果成了"现行反革命"。
1979年,傅雷被平反后,他们夫妇的骨灰盒被傅聪领取,安葬到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傅雷被平反后,江小燕才彻底摆脱精神上的压力,1985年,她完成了业余大学的学业,成为了一名编辑。
傅雷自*六天之后,一位跟他有过交集的女钢琴家也追随他们而去。
这个女钢琴家叫李翠贞,跟傅雷是同乡,也曾经去英国留学,是傅雷夫人的挚友,两家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
傅雷夫妇去世那一年间,他俩遭受过的经历,李翠贞也一一领受过,她被强迫趴在地上爬过桌椅,用墨水涂满整张白净的面庞。
当她听到了好友傅雷夫妇自*的消息时,这位女士恍然彻悟,她微笑着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并且精心的化了淡妆,然后才拧开煤气,以尽量高贵优雅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不值得留恋的人世,这时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香港。
直到1982年,李翠贞才平反昭雪,举办了正式的追悼会。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傅雷家书》
这些女性的存在,使得傅雷在天堂并不孤独。
傅雷的教育理念
傅雷的教育观,可以从其《致成家榴》的一封信中体现出来,不妨来看看这封写于1965年的信。
榴:
读八月二十五日信,觉得我和你的教育主张颇有差别。
第一,我认为教育当以人格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
第二,民族观念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才是真有骨气的人,而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或沙文主义者,也不会变作盲目崇外主义者。
只有真正懂得,而且能欣赏、热爱本国传统的道德、人生观、文化、艺术的特点,才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弃其糟粕。
第三,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
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
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
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
第四,在具体的学习方面,我一向不大重视学校的分数,分数同真正的成绩往往不一致。
学校的高材生,年年名列前茅,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无闻的人,不知有多少!反之,真正杰出之士倒在求学时期平平常常,并不出色。
为什么?因为得高分的多半是死读书的机械头脑。而有独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随波逐流,在一般的标准上与人争长短。
总之,求知主要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历史和千百年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物质的空间;主观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领域和内心活动。
这两种认识的基础都在于养成一个客观冷静的头脑、严密的逻辑、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
再从大处远处看,青年时代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智、愚、贤、不肖的程度还有待以后的发展,年轻时绝顶聪明的,不一定将来就成大器,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年轻时不大出色的,也不一定一辈子没出息,所谓“大器晚成”的例子多的是。
所以便是孩子念完了中学大专,做了几年事,不论成绩如何,也不能以成败去衡量,一时的利害得失如何能断定一生呢?你读过卓别林的自传没有?以他十九岁前的情形(包括他的家世、教育、才具)来说,谁敢预言他是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之一呢?
因为来信提到咪咪的考试成绩,不知不觉引起我许多感想,也是我几十年来经常思索的结果,写出来给老友做一个参考。
安
一九六五年九月八日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