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杜牧。
一个文学家、诗人,他经历过什么,他的经历就必然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杜甫一生困苦,他的诗大部分是艰难苦恨的,也是贴近生活的;白居易虽说也写天涯歌女的生活(《琵琶行》),但实际上,他只是偶然贴近了一下底层人士,他自己远没有到衣食不继的地步,所以,他相对就轻松一些,于是,他写底层人的生活就不那么切肤,没有痛苦感,即便偶然有,也是隔着一层的痛苦,不像杜甫那样痛苦,前面说李贺,李贺的诗为什么那么多奇思妙构,那么多神仙鬼怪,原因就在于他生活阅历少,他对生活的体验少,但他又有满溢的才华,于是他展开幻想,构建出了一个斑斓多姿的属于他的诗歌世界。
(体验生活的路遥祝)
曹雪芹如果没有在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体验繁华,又经历了成年之后的衰败之痛,便不会有《红楼梦》;现代作家路遥为了写《人生》、《平凡的世界》他曾经长期到西北去体验生活,如果没有这些体验,他的优秀作品是写不出来的,这类作家的优秀在于他们是一头扎进生活,认真体验。我们评价某个作家的文章写得好,某个导演的戏拍得好,“有生活”是个很高的评价,原因即在于此,有生活,感受是切肤的。
(杜牧像)
回到杜牧身上,中唐末期(这个划分依然是把韩愈824年去世算作中唐的结束),与杜甫有着遥远的血脉关系的杜牧再一次为杜甫的“诗是吾家事”做了注脚。老杜家又出了一个杰出的诗人,杜牧被后世称为“小杜”,自然也是跟杜甫这个“大杜”“老杜”区别的。
前面写到杜牧诗的时候,简单介绍过杜牧这个人,杜牧是宰相杜佑的孙子,26岁就中了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曾经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等京官,也做过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地方官,相对来说,杜牧的仕途要比杜甫还有前两天说的李贺通达得多,运气也好得多。
杜牧的运气好,可以简单做个对比:跟李贺比,李贺干脆因为父亲的原因失去了参与科考的机会;杜牧不一样,他26岁就中了进士(想想,李贺27岁就死掉了),一辈子当了好多有实权没实权的官;跟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人比,这些人去地方做官,大部分时候是被权贵排挤,不得已被贬去外地;杜牧去地方任职却是杜牧自己一而再,再而三上书请求出来的机会,原因其实也很直接,在京城当官,俸禄不足以养活家人(其实,杜甫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没有杜牧幸运,于是杜甫继续饿肚子,杜牧去地方做市长去了)。再比如,杜甫被乱军活捉过,几经危难,几乎身死,刘禹锡、柳宗元们参与革新,在政治风暴中心,杜牧在世期间,最大的政治风波是“甘露之变”,那会儿,杜牧正好不在朝中,于是安然无恙。
(杜牧雕像)
回到开头说的,因为杜牧的人生经历,所以杜牧的诗里几乎没有切肤之痛,即便有,也大致如他自己所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是隔了一层的痛苦,他更多时候是咏史抒怀,发表一下感慨,但跟刘禹锡等人比起来,显然柔和多了。刘熙载评价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陆游读到杜牧时说:“江南寺寺楼堪倚,安得身如杜牧闲”,相比之下,杜牧是“闲”的、“逸”的,他的气息,文人味更重,他与杜甫的差距在于思想性。没办法,这是一个人的经历决定的,无法更改。
上面说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出自杜牧的《泊秦淮》,全诗如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题叫《泊秦淮》这里的秦淮指的是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一条支流。古称叫龙藏浦,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所以,秦汉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河(也有一说,就是因为杜牧的这首诗,秦淮河的名声才真正叫开了,其实李白也说过秦淮这个名字,只是不如杜牧的这首知名度高)。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大部分在南京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近现代的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去游了一趟,各写一篇文章,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说的就是这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