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0 17:35:23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流传下来不胜枚举的千古佳作,言简意赅,细品之中却又耐人寻味,古诗词被我等后辈奉为瑰宝,我们既能从古人的诗词中洞察古今,亦能感受创作人所处时代的模样。这首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为我们初高中时期必学的一首,如今早已过了朝入学堂晚归家的年纪,但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我觉得应该好好来细品一下这首诗,读诗如行路,路上有风景也有故事……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2)

关于此诗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大时代背景: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3)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4)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鲜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5)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鲜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文(6)

古诗词中“雁门关”常常被提及,雁门关在历朝历代中到底有何重要作用?不读书,不了解历史,我们当代人是不知道的,即使出差旅游,去到雁门关,也不过走马观花,拍照留恋,便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作为“书虫”,通过了解整理出了部分雁门关的历史作用:

军事要塞:九个军事要塞中,在秦朝和汉朝之后,只有雁门关和居庸关被保留并继续使用。而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跨越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宋元明2000多年时间,且对中华民族存亡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关塞首推雁门关。近代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中雁门关也是著名的战场。1926年的内战中,晋军在大同战败,张学良命令阎锡山撤退至雁门关,等到国民军撤军时,阎锡山让商震趁机进攻,一路打到了绥远,并占领了很多领土,在此之后,晋军改名为绥远军。

商贸通道:以前华夏和北方少数民族经过雁门关进行交易,联合市场的主要商品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茶叶,北方民族的牛和马,所以雁门关商业路也被称为茶马古道。这条商贸之路就像“丝绸之路”一样,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中国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不禁感慨物是人非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历史,知道我们的根在哪。我大国崛起指日可待,但豺狼虎豹仍旧虎视眈眈,时刻警惕,守住我们根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义不容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