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些食用油就像变“戏法”一样发生了凝固,“冻”成一块块“白色”状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油还能不能放心吃?
别急,答案马上揭晓~
油凝固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就像水会结冰,在专业领域有个词叫“发朦”。
食用油的凝固现象不是开始于一个确定的温度,而是一个范围。它会从某一个温度开始出现少许絮状物,但不见得是全部凝固。
由于各种油脂成分的凝固点不同,不同配比的调和油可能会呈现不同的凝固点。
一般来说,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越容易凝固,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更容易凝固;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凝固点较低。比如我们熟悉的猪油,平均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到了40%,一般温度低于27℃,猪油就会开始结晶、凝固。
菜油、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一般0℃开始凝固。
橄榄油在12℃~13℃时会凝固。
棕榈油最低的凝固点是10℃,最高时是33℃。
花生油在12℃时会凝固。
花生油中平均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20%,并且其中的长链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一般植物油都高。因此,在8℃~12℃的温度下,花生油就会开始发朦和析出固体(少部分花生油甚至在15℃以下就会开始发朦)。
冬天,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降到0℃左右,暴露在寒冷空气里的花生油基本都会“冻住”,这反倒也可以用来检验花生油是否掺假。
凝固是食用油本身的物理特性,冬天食用油中出现絮状沉淀、变得黏稠甚至完全凝固,这是正常的物理变化,不影响产品品质,温度回升后依然会变成澄清透明状态。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的、有质量、有保障的产品,都可以正常食用。
来源:科普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