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学派两个创始人,法家学派的演变过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06:41:21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式微,天下进入大争之世,各诸侯国为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纷纷招揽贤才,以变法图强。法家在乱世中逐渐脱颖而出,诞生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执宰各国,施展才华与抱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家学派两个创始人,法家学派的演变过程(1)

春秋战国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太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有不同的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构成了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实,不仅是百家有争鸣,就连法家内部,也有争鸣。

法家有三派,“势”、“术”、“法”,其中,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他们不同的思想理论,也使得同属一派的三人,却走出完全不同的道路。

慎到:从道家走出来的法家

慎到是战国时期一位很特殊的大家,他曾是道家人物,专攻“黄老之术”,之后却改弦易张,成为法家“势”派的创始人。道、法两家的双重身份,也使得慎到的法家思想极具哲学性。


法家学派两个创始人,法家学派的演变过程(2)

慎到重“势”,他认为,国家一定要重视法律,君主一定要掌控权势。慎到曾有一个鲜活的比喻,他说君主好像飞龙,权势好像云雾,有了云雾,飞龙才能飞得高,没有云雾,飞龙则与地上的蚯蚓无异了。有了权势,就算君主像夏桀那样残暴无道,人们也不敢违抗法令,没有权势,君主就算是像尧舜那样贤德,百姓也不会听从命令。

很显然,慎到的理论针对的就是儒家的“德治”,他认为,儒家主张的“德治”根本就不是治国之道,国君没有权势,却一味推行仁政,只能使法律得不到贯彻和执行,这样,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当然,慎到的“势”,不是指君王要掌控一切,事事亲为,相反,他认为君主想要真正的掌控权势,就不要事必躬亲,这样君主不仅会精疲力竭,大臣们也会不积极做事,一旦有了什么过失,大臣们还会将过错推到君主身上。慎到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主要确立法度,总揽大局,在“事断于法”的前提下,尽量让臣下去做事情。


法家学派两个创始人,法家学派的演变过程(3)

慎到的理论主要是驭人之术,但他并没有将人民放在很低的位置,截然相反的是,慎到主张“国家之政要,在一人心矣”,这与孟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孟子认为德治是得民心的途径,而慎到则认为法治才是“一人心”的唯一途径。

本来,慎到“势”中的驭人之术对于君主有很强的吸引力,可是慎到却又主张“立公去私”。这里的“公”是一种高于君主利益的概念,它服务于君权,却又限制着君权。这样一来,慎到的“势”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统治工具,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治国理念。只可惜,慎到一生当中,大多只能在稷下学宫中讲学,他的理论很少得到实践。而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大多数君主都继承了慎到的“势”,但他们掌握的,是帝王心术,是统治之道,而非慎到完整的治国理念。

申不害:成也重“术”,败也重“术”

与慎到相比,申不害要务实很多,在法家三派当中,他的“术”,也是最容易见效的。这种务实,应该与申不害的人生经历有关。相韩以前,申不害只是一位郑国小吏,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申不害遂成为韩人,成为一位“贱吏”。


法家学派两个创始人,法家学派的演变过程(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