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出名的短命王朝,隋朝的名字常常被人们提到。而在这个王朝中有一项经常被人提到的业绩,那就是隋朝那雄厚的粮食储量。以至于有后人称隋朝的粮食直到唐朝,初期都还没吃完。
富裕的短命王朝
然后人也常常拿起此事来说,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王朝,但是非常的有钱。
"唐食隋粮"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先不说别的我们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隋朝的粮食能够储备到唐朝初期,怎么说也过了几十年,那么当时的粮食能够储备那么久吗?实际上是可以的。当时的粮食储存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考古发掘出来的隋朝含嘉仓为例,这个储存粮食的仓库。使用红烧土来作为窑底,并且在底部上2厘米厚的防潮层。防潮层的主要材料就是桐油,并且在防潮层上面还铺有大量的木板和干草。这就使得粮仓的防潮和防腐能力大大提升。
隋朝粮仓结构
就这样来看,放置在仓库里面的粮食从隋朝末年放到唐朝初年,仅仅是10多年的时间食用还是没有问题的。
粮仓的内部相当的深
可见这个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也不见得为假。在贞观11年,马周就曾经感叹道。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也就是说,这一个地方储存的隋朝留下的粮食,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吃完,如此盛世奇观,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的隋朝巅峰时期,究竟是有多么的强盛。
洛阳仓全貌
在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以后。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谁王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隋朝的耕地面积已经突破了5,500,000,000顷,农业的高速发展,为这个新兴的国家积累了一大笔财富,单单是随书里面记载的隋炀帝各类的活动,动不动就耗费上百亿的句子,在唐朝贞观年间,高昌王宇文泰来访,看到了贞观之治下的繁华景象,却说了一句"非复有隋之比。"换言之就是说唐朝,如今如此强盛还是还比不上当年的隋朝。
说起隋炀帝各种奢侈的大型工程,最能够见证隋朝实力的,还是那庞大的粮食储备量。从隋文帝时期开始,隋王朝就大规模修建粮仓。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出现了极其壮观的场面:单单是一个洛口仓,就有3000个窖仓,每个窖仓能够储备粮食八千石。像洛仓这样"周回十里,穿三百窖"的大型粮仓,在当时的隋朝,遍布在北方的各个要塞。
单从洛口仓和回洛仓来看,两个粮仓的处量就达到了20,000,000石以上。而七百年后的元朝粮食的储备量仅为它的一半。
类似于这样的大型粮仓,在隋朝鼎盛时期几乎是满仓状态,遍布隋朝的民间各地。
就连专门用来在荒年赈灾的义仓,粮食的储备量都接近10,000,000石。像这样"家家户户粮满仓"的盛象,在,《贞观政要》中是这么感慨的:"计天下储积,可供五六十年";元朝的史学家马端临也感慨道:"古今称国内之富有者莫如隋。"言语中皆是对隋朝这"可供五六十年"的粮食满满的感叹。
粮仓虽满,不为民所用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隋朝的粮食储备量多到五六十年都吃不完,都为何仅仅过去了不到38年的时间隋朝就灭亡了?其实从隋朝粮食储备量如此庞大中,我们就能够看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那就是隋朝的粮食储备量虽然多,但是百姓根本吃不到。
简单的说,以专门用来赈灾的义仓为例,本应该是用来给灾民赈灾的,但是却被隋文帝打着"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的名义,将义仓的管理权交给了各地的州县,这就导致了在隋炀帝时期,大批的粮食被挪用,这些专门用来赈灾的义仓,成为了一句笑话。
把那些粮食储备量庞大的大型粮仓,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因为隋朝对于仓库的管理和粮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在和平时期还好,但是到了战争时期,这些所谓的规定就成了剥削百姓的借口。
粮仓成为了百姓最大的"负担"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隋炀帝讨伐高句丽,当战争打响以后,老百姓们面临的除了战火摧残,还有沉重的赋税,又恰逢连年的天灾。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大粮仓的粮食储备量却还是满仓的状态。原因就在于,隋朝的法律对仓库里的粮食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吏皆惧法,莫肯赈救。"
当时隋朝粮仓的分布图
于是当时就出现了这么一幅的景象:有的地方树皮树叶都被灾民吃光了,两场里的粮食还是满仓的状态。"大灾不恤",成为了史书中记载隋朝末年一个常见的现象。
也正因如此,就出现了,在隋朝末年时期,这么多匪夷所思的奇异景象:一边隋炀帝在皇宫中歌舞升平,大摆宴席接待异邦来客,其奢靡豪华令人眼花缭乱;另一边则是各大仓库"犹大充韧",百姓却是难以自给,盼望着义仓赈,官员们却死守着仓门不肯放粮。
诺大的粮仓却沦为摆设,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都不为过。
作茧自缚,终尝恶果而隋朝这种攥着粮食不撒手的行为,最后也尝到了恶果。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各地,加入起义的农民越来越多,战火燃烧着这片土地,而那些见证着隋朝"富庶"的粮仓,成为了各方势力抢夺的目标。
轰轰烈烈的瓦岗军
其中最为著名的洛口仓和回洛仓,就成为了声名远扬的瓦岗军的"家底";窦建德占领了黎阳仓;而李渊则是依靠着永丰仓"发家致富",夺得天下。这些常年满仓的粮仓,直到隋朝灭亡,都没能真正的用之于民,而是成为了加速隋朝灭亡的导火索。
那些全国各地的反隋大军,在攻下一个粮仓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大仓,赈灾民。例如瓦岗军的"开仓资民之所取";罗艺的"开仓以赈穷乏";还有李渊的"开仓大赈饥民",将民意迅速聚拢起来,隋朝那紧锁的粮仓,锁住的还有民心。
结语:其实在大家对马周说的那句"亦为国家用,至今未尽"津津乐道时,却不知马周还说了一句更有深意的话:"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