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专题,长江黄河分布在哪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22:04:02

作者:魏伟 赵杨博 高振博

长江黄河专题,长江黄河分布在哪里(1)

三河口水利枢纽。张军朝作

汉江水来了!

2023年7月16日10时55分,随着周至县黄池沟配水枢纽分水池闸门缓缓开启,一股股源自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清澈水流,通过黑河供水连通洞,进入黑河金盆水库西安供水管线,流向古城西安的千家万户。

这一股股清水,从秦岭南麓的三河口水利枢纽出发,自流涌入近百公里长的秦岭输水隧洞,歌唱着,欢笑着,激荡洞壁,你追我赶,一路向北奔来。

这秀美汉水,历经12小时的长途“跋涉”,以秦岭为媒,与黄河“长子”渭河在陕西关中深情“牵手”。

引汉济渭工程,这是为汉江之水北上渭河流域打造的一条调水生命线,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济危以安的博爱行动,何其壮美!

这是承载着汉中、安康、西安三市四县近万名工程移民隆情厚谊的大爱之水,何其感人!

这是从秦岭“地心”深处奔涌而来的勇敢之水,“天下大阻”化为深情流水通道,何其豪迈!

这种非同一般的壮美、感人和豪迈,蕴含着一种气势,贯穿着一种理念,折射着一种精神,波澜壮阔,无坚不摧,汇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

长江黄河专题,长江黄河分布在哪里(2)

2023年7月16日,通水后的黄池沟配水枢纽。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十三五”期间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将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西咸新区5个新城,渭河两岸11个县城以及渭北工业园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益人口1411万人,可支撑1.1万亿元GDP,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引汉济渭工程,拉开了陕西现代水网骨架,为陕西水网和国家水网纵向画出关键一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引汉济渭工程,是破解陕西水资源瓶颈、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更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建设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格局,扭转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工程建设中,140多家参建单位、1.5万余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豪情满怀地建设综合难度世界罕见的大国工程,创造多项纪录,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

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世界十大山脉之一的秦岭;

建设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克隧洞超硬岩掘进、强岩爆预测防治、超长距离通风与贯通测量等难题;

攻克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洪水预警预报、高扬程大流量离心泵选型等技术难关;

……

一笔笔描绘宏伟蓝图,一寸寸建造大国工程,引汉济渭可媲美都江堰、郑国渠,昭示着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和经济硬实力。

关中“水荒”

对老一辈西安人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城区夏季“水荒”,是很多人抹不去的记忆。

“住楼,住楼,用水发愁!”人们半夜起来排队接水;职工下班带水回家做饭;高价水沿街叫卖;水龙头拿铁盒子一锁,配把钥匙,生怕别人用……尤其是1995年春夏之交,陕西发生60年一遇的罕见旱灾,西安市严重“水荒”,导致部分学校放假,不少企业停产,农业也因此严重减产。

西安长期超采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与地裂缝:钟楼下沉,大雁塔变成“斜塔”,西安东郊一带出现11条地裂缝。

缺水的记忆逐渐淡去。如今在这个千万人口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他们身处的仍是一座缺水之都。这源于居民生活用水始终排在水安全线第一位,而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指标不断被压缩挤占。

西咸新区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城市高质量发展背后,供水压力却日甚一日。

在沣西新城应急水厂,本为“应急”的地下水源,近些年却常态化供应沣西新城85%以上的区域。水厂生产运行部部长陈佳佳,盘算着逐年攀升的“水账”:“我们急迫建设的第四水厂,就是为及时对接引汉济渭的来水。”

同样的焦虑也困扰着陕西第二人口大市——渭南。渭南市区日消耗水的一半属地下水。作为地下水超采区,渭南翘首企盼引汉济渭工程三期管线通水,逐步替代地下水源,加快补上区域农业和生态用水的欠账。

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工业耗水量大。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刘起飞说:“我们公司在废水近‘零’排放的基础上,每年耗水2000万立方米。引汉济渭工程后续可通过水权置换,为陕北从黄河干流取水争取更多用水指标,解决企业用水后顾之忧。”

文明之舟自古依水而行。石器时代的蓝田人、半坡人,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无不受渭河一脉清流的滋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大中城市沿关中渭河流域走廊“串珠”式排列,渭河水资源过度承压。

尤其是西安,承载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重大使命,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4、1/7。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说:“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时代,水资源无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拥有千万级人口的西安来说,引汉济渭工程将成为大西安走向未来的关键之一。”

关中“水荒”如此严重,而陕西七成水资源又分布在陕南,破解瓶颈,出路何在?就得树立系统化思维,从空间均衡上想办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陕西水利人就未雨绸缪,开启省内南水北调的探索。那时,陕西老一辈水利专家王德让、席思贤先后提出从陕南跨流域调水的设想。

长江黄河专题,长江黄河分布在哪里(3)

“1993年,我们对嘉陵江、汉江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全面普查,最终形成《陕西省南水北调查勘报告》,拟定多条调水线路,引汉济渭仅作为远景设想。”84岁的席思贤老人,头发斑白,讲话轻缓,思路清晰,“1996年下半年,我和王德让等10多人组成考察组,翻山越岭,深入水源腹地,又专题查勘了引嘉入汉、引汉济渭这两个调水工程。”

到2003年,经过一系列前期查勘和线路比对,《陕西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出炉。其中,骨干线路引汉济渭的前期整体设计工作,落到时任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斌肩上。

“汉江能调多少水入关中,要根据国家汉江、黄河调水的大盘子来算账,要考虑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游湖北不受影响、预留生态用水……可调水量分析需反复概算。”刘斌说,“此外,整个工程还要考虑地质情况、工程总体布局、环境影响、工程移民、工程建成后调度运行……”

这是个多目标统筹、多条件求解的复杂系统工程,足以激发一名水利工程师的雄心,考验其智慧和毅力。从构想到设计,该院先后有三四代工程师、200余人参与其中。

秦岭输水隧洞设计这个“硬骨头”,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的青年工程师李凌志担纲。在秦岭无人区碰到过狗熊、野猪,在暴雨中抢救存储珍贵数据的电脑主机……5年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以秦岭为家,调研比对15个路线方案,选出最佳。

“从1993年陕西启动省内南水北调工程查勘,到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到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再到2015年水利部批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前后经过了20多年。”原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蒋建军感慨万千,“陕西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全力以赴建设了!”

汉水北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工程,伟大人民建设伟大的工程。

三千里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一路向东,浩浩汤汤,行至洋县黄金峡,两岸青山高耸连绵,水流收束顿时波涛滚滚。

引汉济渭工程分为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组成。输配水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南北干线及支线组成。

长江黄河专题,长江黄河分布在哪里(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