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口带来的诸多问题,让无数家庭经历了之前一辈子都没有经历的故事。
那个时代东北的诸多故事,放到电影上稍加改动,就是活脱脱的魔幻现实主义。
比如在《钢的琴》中,主角陈桂林因为下岗和妻子离婚了。他很想要到女儿的抚养权,但女儿想要一架钢琴,可下岗的他根本拿不出钢琴。
他老着脸找工友借,但是朋友也没有;他用木头做无声的钢琴,但终究不会响;他喝醉了酒去学校偷钢琴,没得手还被送进了警局。
昔日工厂里的能手,被逼得走投无路,骄傲的自尊在现实面前被踩得一文不值,满地玻璃渣。
更绝望的是,他心里其实明白,即使自己有了钢琴,女儿也不会跟自己走,前妻的条件好,能给女儿更好的生活。
最终,陈桂林聚集了过去的工人,去破旧的钢厂,用钢造了一架真正的“钢的琴”。
在明知道留不住女儿,也留不住厂子过去辉煌的情况下,他们只是用自己集体造出来的钢琴,守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也致敬了那个注定过去的时代。
类似的伴随着下岗潮的种种故事,成了东北文艺作品中永远避不开的心结。
从那时开始,艳粉街、野冰场、录像厅,就靠着新时代的影视、歌曲和文学等方式,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被网友们成为东北文艺复兴四杰中的前三位,班宇、双雪涛、郑执,他们笔下的故事,几乎都围绕下岗展开:
在《肃*》中,主人公的父亲正是因为下岗,才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开启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在《梯形夕阳》中,主角也是因为工厂的衰退,学校不给分配,才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为了一名科员;
在《冬泳》中,从印刷工人到吊车司机,他们的生活遥远而孤独,但体内却仍然有光和热,冬天总会过去。
在这些早已不再运作的废弃工厂里,望着高高的烟囱,回忆过去那段热火朝天的日子,是东北劳动人民最后的倔强。
3除了班宇、双雪涛、郑执三位作家外,东北文艺复兴还有一杰,是今年年初登上春晚的董宝石。
一首《野狼disco》,在去年的夏天火遍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