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改编自东北作家双雪涛同名犯罪小说,电影《平原上的摩西》*青,让东北文学再一次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这也不由得让大家想起一个常常被提及的概念——“东北文艺复兴”。
大烟囱下也有歌声
网友们甚至总结出了“东北文艺复兴四杰”:班宇、双雪涛、郑执和董宝石。四杰用文学、音乐、影像等多个媒介一同讲述东北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但是,在一片对于东北文艺的赞誉之中,我们也不免要提出疑问:东北的文艺从哪里来,又要复兴到哪里去呢?
从未衰落的东北文艺
事实上,“东北文艺复兴”的提法并不准确,因为东北的文艺从未衰落。
在中华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左翼文学运动的大背景下,以萧军、萧红为首的一群文艺青年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自发地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他们也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萧军、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合影
当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遭受着国民党政府的压迫,还要提防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抢掠,每天都经历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于是,东北作家群便开始用笔杆子书写时代。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东北农村的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骆宾基的长篇小说则取材于爱国青年刘强参加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生活气息极浓;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抗日军队中的唐老疙瘩因违反纪律而惨死于敌人枪口,但其情人李七嫂却从中觉醒,拿起他的枪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