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久天长》的截图,“我不下岗谁下岗”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在以辽宁为背景的电影《钢的琴》中,主角陈桂林便是一名从铸钢厂下岗的工人。下岗后,他与妻子离婚。
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他必须获得一架钢琴;生活落魄的他没钱买钢琴,只能选择自己打造;而想要打造钢琴,他又必须回到铸钢厂……
《钢的琴》的故事正像是一个关于“东北文艺复兴”的隐喻:在下岗潮中获得集体创伤的东北作家们,选择从下岗潮本身汲取养分,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
陈桂林买不起钢琴,只能用木板做了一个钢琴模型
是的,被称为“新东北作家群”的班宇、双雪涛、郑执等人,正是书写有关下岗的故事,开创了东北的新文艺。
比如,在《肃*》中,主人公的父亲正是因为下岗,才选择“买了台二手摩托车拉脚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荒诞的事件;在《梯形夕阳》中,主人公也正是因为“学校当时已经不包分配”,才会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为一名科员;在双雪涛和郑执的小说里,因下岗变成疯子的人物形象更是数不胜数。
班宇现在还住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
有学者总结道:
如果说东北作家群以“抗战”为背景,那么“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便是“下岗”;如果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90年代的“下岗”,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他们阐释了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讲述了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
正像是班宇提到的,《冬泳》的主题便是“人在故乡里漂泊”。
对失败者的拥抱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野狼disco》中,这个既最好又最坏的矛盾时代,正是东北工业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80年代末,同下岗一同发生的,是营业舞厅的解禁。
而在东北,当时的年轻人突然从禁锢中解放,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难以找到人生的方向,只能选择在Disco舞厅中麻痹自我。
于是,他们留着大背头,带着BB机,穿着不知真假的皮大衣,唱着香港的音乐,想象自己已经一条腿迈进了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哪管它是真是假”。
《地久天长》的片段
与班宇同年出生的董宝石,本人也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董宝石曾坦然道,他小时候对BB机趋之若鹜。
在上小学的时候,他看到有初高中的学长腰上别着BB机,羡慕得要死,觉得他们“怎么能那么酷”,但是又买不起,所以只能买了一个BB机造型的玩具……对他来说,《野狼disco》是对青少年往事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