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杜甫诗意-(局部)
十五岁时,李白已经萌生了匡扶天下的志向,杜甫的一门心思还全在爬树上。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到了十九岁,他又开始到处游山玩水。
从河南,到山西、浙江、江苏、山东......
一年一个省,全国上下几乎被他走了个遍。
这时他写的诗,也并非”老杜“诗篇,而是大好河山、少年意气。
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期间,他还遇见了李白。
此时,李白四十四岁,刚刚辞职离京,名闻天下;而杜甫三十二岁,刚刚结过婚,充其量算得上在洛阳小有名气。
一个放荡不羁的富二代,一个游手好闲的官二代,还是互相看对了眼。
两人相伴出游,日日饮酒赋诗,好不快意。
只是,李白已经当得上“诗仙”之名,杜甫距离“诗圣”,还差十万八千里。
这段时候的杜甫,目光是朝上的。
他只看到大唐的盛世繁华,只愿看到山顶的景色,他的眼里,从来没有大唐的平民。
他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官二代。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够正确。
应该说,时代只是提供了一个人成为英雄的可能。
但你是选择成为英雄,还是一个看客,其实全凭自己选择。
图来源 | 新浪网
三十六岁这一年,官二代杜甫想当官了。
听说朝廷举办了一场全国招聘,于是匆忙赶去。
只是没人能想到,这所谓的招聘竟然是一场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无一入选。
考试结束后,负责考试的宰相李林甫就屁颠屁颠地告诉皇帝,您看,这场考试一个都没录取,说明天下间真正有用的人才早就已经被您纳入囊中了。
这只是一场专门用来拍皇帝马屁的表演。
杜甫第一次知道,原来表面光鲜的太平盛世下,是昏君、奸臣,与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