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是如何变杜甫草堂的?
郑光福
唐代诗人杜甫的大名人人皆知,成都人对他更是亲切,每到节假日或春暖花开时,人们都要郊游草堂。小时候,我也经常去游草堂。当时听到“草堂”二字,还以为是西郊有一片青草地的公园呢。后来,随着岁月流逝,我知道了杜甫其人其事,才懂得草堂是茅草房的美称。特别是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才真正懂得后人为什么要称草堂。
杜甫生活的唐代,恰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年代,为了躲避战乱,他携儿带妻于公元759年来到相对安宁的成都,在友人的赞助下,他搭起了一间茅草棚,一住就是四年。
杜甫的这间茅屋当年是何样,今人已无从看到实物,只有根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来描绘。现在我们到草堂,见一草亭,亭中有一高2.35米、宽0.9米的石碑,碑上书“少陵草堂”,这显然不可能是杜甫的茅屋。据草堂友人讲,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屋垮塌。
五代时前蜀词人韦庄寻得故地,盖起草屋,称之为“草堂”。北宋时,人们又为杜甫立祠,草堂渐有名气。到了清代,果亲王来成都留下“少陵草堂”四字,保留完好,立在草亭里。正月初七是“人日”,成都人纪念人日,认杜甫为真正正直可敬的人,也以纪念杜甫,每年这天,川西坝乡人都会来此朝拜。
后人尊崇杜甫,把茅屋建得四周红墙绿瓦,今草堂内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浣花夫人祠、展厅等。人们去草堂不但可乘舟浣花溪,还可以走取名为草堂路的柏油道由三门而出入。
草堂本为杜甫流寓的穷人住地,一间十分简陋的茅草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草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出于对诗人的热爱,把他住过的地方也“供奉”起来。
近年来,杜甫寓居过的四川奉节、梓州也纷纷寻其故地,为杜甫修建。
据我所知,梓州草堂建于1986年,这是因为杜甫当年在三台县西郊牛头山住过一段时间,这座草堂占地二十多亩,仿古建筑、前殿、后殿、诗碑道,翠竹道、荷花亭,汉白玉杜甫像等成为一方胜景。草堂地方虽在蜀地渐多,但那首《茅草为秋风所破歌》所指的草屋是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却无可争议,海内外游人现在一听草堂二字,都知道是指成都西郊的草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