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比武则天小4岁,但他却先于武则天22年离开了人世,于弘道元年(公元638年)病死在洛阳贞观殿,时年56岁。
唐高宗病亡,一来是由于他常常多病,二来是因为他好色而至身体极度虚弱,最终头痛不能视物,重病医治无效而亡。
高宗病逝之后,27岁的太子李显即位,号为“中宗”,尊母亲为“则天皇太后”。但实际上还是武则天在掌权。
武则天亲自料理唐高宗的后事,安排人加紧营造陵寝。当陵墓地宫修造竣工及地面建筑主要工程基本就绪之后,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8月将高宗灵柩从洛阳运至陕西,埋葬在乾陵。
武则天一生整整活了82岁,长期以来,她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显得英气勃发。这个年龄不仅在古代,就是在现今也是个高寿之人。
武则天到了晚年,决定放弃皇位,复周为唐。当她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被幽居上阳宫实际上处于软禁中了了后,她一下子骤然变老了。这个时候,武则天心境极坏,已是风烛残年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在武则天染病之时,他人皆不能觐见,而她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却侍奉于侧。朝庭上下对此事众说纷纭,丞相张柬之率人闯进迎仙宫长生殿*掉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俩兄弟。这件事对武则天也是个沉重的打击,她的身体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神龙元年11月2日(公元705年12月11日),虚龄82岁的武则天凄凉的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一代传奇女皇便如此走完了她的一生。
当初修筑乾陵时,武则天便意死后与高宗合葬梁山。但当她去世之后,对于武则天能否与高宗广合葬乾陵,朝廷里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当时,给事中严善思曾上疏,言道:
“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固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神明之道,体尚幽玄,动众加功,恐多惊黩。况合葬非古,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晋以降,始有合者。望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为陵,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其无知,合之何益!”--《资治通鉴》卷280记载
因好多大臣反对,武则天差点就没能葬入乾陵;但唐中宗没有采纳反对派的意见,坚持要将母帝与父皇合葬乾陵。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9年),武则天的灵柩从洛阳被运到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地宫。
纵观武则天一生的政治生涯,充满着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她用她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雄才大略,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清除前进的障碍,一步一步的走向皇帝宝座,实际上执掌国家大权达半个世纪之久。事实求是的说,武则天有着超乎常人的魄力、精力、心力和体力。
△陕西乾县梁山乾陵
最后,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哀册是谁撰写的?里面是什么内容呢?按照唐朝的葬仪,皇帝在下葬时都必须给墓道内放置记述皇帝生平及其业绩的哀册。乾陵地宫内埋葬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皇帝,那么他们的哀册究竟是谁撰写的?如今乾陵地宫仍未发掘,哀册的内容在史料中是否有记载呢?
首先,据《全唐文》卷96《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记载,唐高宗的哀册是武则天亲自撰写的,被放置在唐高宗的梓棺之前方。
在哀册文中,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武则天首先用赞美的语言叙述了唐高宗的圣德和功绩,例如:
“月瑶诞庆,云邱降祥;仙源汉远,圣诸天长。绕枢飞电,丽室腾光;鸟庭开象,龙德含章。六艺生知,四聪神授;晦迹登序,韬光齿胄……”等等。
接着,武则天用沉痛的语调叙述了高宗病逝后的政局和她自己的悲痛心情,曰:
“集大务于残喘,积众忧于未已。所以割深哀而克励,力迷衿而自强”,“诉吴穹而雨泗,擗厚载而崩心,泣人灵而洒悲霰,晦宇宙而起愁阴。”
最后,以感叹的口气叙述灵驾西返和自己不能送葬的原因,道:
“想轩驾之攀龙,思嵞山之恋凤,矧承眷于先房,誓牵毁而哀送。岂谓备切至綦,事达深倥,仍徇公而抑己,遂夺情以从众。”
这部哀册全文凄沧悲切,表达了武则天对唐高宗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