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职怎么识别,宋朝官衔怎么排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2 04:46:30

我们知道,宋代官员最主要、最核心的三种官职,是“阶官(级别)”(具体为“本官/寄禄官”)、“职务”(具体为“差遣 职事官”),以及“职名(贴职)”。

其中“职名”的具体种类相对较少,倘使有认真阅读过我以前写的 一文,应该就能够大致分辨了。而“阶官(级别)”与“职务”,则需要多说几句。

阶官(级别)——本官/寄禄官

宋代官员的阶官(级别),本来使用的是“本官”这一套官职体系。然而由于该套官职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自北宋神宗朝元丰改制开始,“本官”这一套官职便逐渐为新的一套官职“寄禄官”所取代。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以“寄禄官”取代“本官”的,只有一部分文臣,即文臣里的“京官”和“(升)朝官”群体。之后,寄禄官分别在北宋哲宗朝、徽宗朝,南宋高宗朝、孝宗朝,经过了不断的增减、完善,最终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彻底取代了原先的本官体系,直至宋朝灭亡。

由于寄禄官借用了不少元丰改制前的“散官”【1】官名,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以及各种“大夫”、各种“郎”等等,比较容易识别,因此我就不再赘述了。请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认真看一下 等文。

【注1:关于宋代的“散官”,则可参见 一文。】

而北宋元丰改制前的“本官”,就需要结合“差遣”“职事官”来说一说了……请往下看。

职务——差遣 职事官

一、差遣:

“差遣”作为宋代官员职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多是以“动宾结构”存在的。

比如地方行政区划中“府”的长官的具体差遣,为“知(判)某某府军府事”,即动词“知”或“判” 名词“某某府军府事”。【2】

【注2:这与明、清之时的官职名,看似类似,实则不同。例如明、清时济南府的长官为“济南府知府”;而宋代则为“知(判)济南府军府事”,简称为“知(判)济南府”。】

又如元丰改制前主管低级武官(即“三班使臣”)人事的“三班院”,其长官的具体差遣为“勾当三班院公事”,即动词“勾当” 名词“三班院公事”。

于是,我们看到“知”“判”“监”“发遣”“管勾”“勾当”“主管”“干办”“提举”“提点”“签署”“签书”“检正”等等动词,加上一个表明具体官司事务的名词时,就可以基本判断这是一个差遣了。

此外的一些差遣,则需要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比如常见的各种“使”。

“差遣”在唐代又称“使职”,正是由于其在唐代多由各种各样的“使”(如“节度使”“监军使”“盐铁转运使”等等)所构成。可到了宋代,这些各种各样的“使”却发生了分流——有的依旧作为“差遣”存在,如“转运使”“安抚使”之类;有的则变成了官员“本官/寄禄官”中的一部分,如“节度使”“宫苑副使”之类【3】。

【注3:有关“唐-宋,部分使职的阶官化”,我写过一个较为详细的例子“团练使”。可参见 三文。】

二、职事官:

“职事官”,即是像初唐时的“三省六部”那样相对整齐的官职体系。其与“差遣”同为宋代官员具体职务的组成部分,但“职事官”本身有相应的品级,“差遣”则没有。

对于“职事官”的分辩要稍微困难一些,这是由于多了一个时间因素。

宋朝官职怎么识别,宋朝官衔怎么排列(1)

引自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一方面,需以神宗朝的元丰改制为界——元丰改制前,职事官虽然同样存在,但数量相当少;元丰改制后,职事官则大量出现。

另一方面,又需以“寄禄官”取代“本官”的渐进过程为界——如六部的“尚书、侍郎”,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前,为文臣的高阶本官;之后,则为有具体职权范围的职事官。

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

【注4:具体可参见 一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