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施里曼还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发掘出了麦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墓葬。阿伽门农和许人也呢他是特洛伊战争期间,古希腊这边的联军统帅啊,相当于两头都敲定了。当年对阵双方都经过考古发掘重建天日了。这才算证明,荷马史诗不是凭空杜撰,特洛伊城和特洛伊战争真的发生过。
而大禹治水呢也是同样的情况。四千多年前那场影响华夏文明的大洪水,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都没有找到存在的证据。于是呢就有人怀疑大禹这个人物是否存在过连禹的身份都存疑。 那么大禹的儿子起义所建立的夏朝自然也就变得可疑了。那史书上惶惶四百多年的夏朝的历史,也就被一些人认为纯属虚构。
而这个青海喇家村的重要性,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他把大洪水、黄河和四千多年前的文明,这几个关键元素串在了一起。大家看喇家村地处黄河北岸,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所携带的淤泥所掩埋,距今四千多年前,在毁灭之前,它的文明延续了三百多年。
这就和大禹治水在时间、地点一些重要的方面吻合上了。那么大禹治水。由于喇家村被发现,它就有了间接存在的证据。四千多年前,这场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呢?
2016年,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吴庆龙博士,吴博士和他的团队经过十年的研究证明,四千多年前确实在黄河流域发生过一场万年一遇的大洪水。吴博士的理论是这样的,这场洪水是由地震引起的。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就阻塞了黄河上游的河道,形成了一个高达两百多米的大坝。大坝堵塞了黄河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形成的位置呢,他认为是在今天青海循化县黄河上游地区。经过了六到九个月的蓄水之后,总水量他认为达到了一百一十亿到一百六十亿立方米。这个堰塞湖的水漫过了坝顶巨大的压力,就造成了溃坝凶猛的河水,于是就倾泻而下,流量达到了多少呢?他认为是每秒三十到五十万立方米。
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家知道往年有过长江洪水凶猛,一度告急,流量的峰值达到过每秒五点三万立方米。 而那场四千多年前的大洪水的流量高峰是今年洪水的十倍啊,在远古没有堤坝保护的情况下,能够造成什么样毁灭性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020年,曾经有水利专家提出三峡库区,如果在高位蓄水的时候发生溃坝,洪峰会直接冲到上海。不仅像武汉这样的长江中游城市会被荡平,连南京都会被淹没。吴博士认为,四千年前这场黄河大洪水就直接冲击到了黄河中下游两千多公里远的地方。 而这个地区,恰恰就是古代的中原淮河以北,河流湖泊纵横交错的平原地区,也就是史料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的地区了。
1960年,在河南偃师这个地方,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古代城市遗址群,被称之为二里头文化。发现的文物当中,有青铜器、玉器、还有武器。考古学家们认定青铜器制造的年代,就是夏朝的年代。还有另外两个已经确定的大型宫殿,建筑结构还相当的复杂,是属于夏朝的晚期建筑。
那这样看起来大洪水,和夏朝在考古实证上都有了证据。那么好,我们回头再来看大禹治水的故事,确实是充满了谜团。比如古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成熟于北魏的水经注,就有这么一条记载。他说,“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意思就是说,从前大禹是劈开了龙门山疏通水流。劈开以后呢,两山相对远望,好似阙这种建筑啊。解释一下这个阙呢,就是古代宫殿建筑里面的两座高台。那这个一水呢从中间流过,所以就叫做一阙。
这个伊阙在哪儿呢? 它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龙门,也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的地方。在大禹治水之前,要知道龙门山是相连的一道整体,而不是今天东西两座山。黄河在这里蜿蜒向北流淌,但是呢就被这座大山堵住了,就在山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大湖泊。水量一大的时候,就不时发一下洪水,把周围的地区给淹没了。
看到这种情况,大禹就凿开了龙门山疏导水流以后,这个地方啊就没有洪水发作,龙门山被凿开以后,分为东西两半。东边呢就叫做香山,西边今天继续叫做龙门山。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四千多年前,请问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么一座坚硬的石山给凿开疏通水流的呢?现代科技是很发达,建筑技术也很进步。现代开路遇水架桥,但是很多时候呢,这个工程的难度也就是怎么样在山下面打一个隧道,或者修盘山公路绕过大山。你说把完整的一座山愣是劈成两半,让河流从中间流过去,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仍然是技术难度非常高,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
大家知道三峡大坝一侧的船闸,它是用炸药炸开了山体施工的,一共耗费了两万两千吨炸药啊,比广岛原子弹的那个当量还要大。在有大型工程机械和烈性炸药的今天,我们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尚且如此之难啊,要劈开龙门山,工程量更大。
我们想象一下,在四千多年前的古代,只有木铲石刀铜斧的那个时代,大禹是怎么完成开凿一座山这么庞大的工程呢?所以人们一般都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神话来听。但是我们今天放飞头脑,把眼光投向同时代的另外一个传说,巨人,那么故事的轮廓就清晰起来了。
传说当中大禹那个时代是有巨人存在的,最有名的,就是那个防风氏。传说他们是远古太皓氏的后裔,都是巨人,身高三丈三尺。防风氏曾经建立过一个叫防风国的古国,他们是封这个姓的始祖,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因为遍布沼泽与湿地,在史记当中称他们为汪芒氏。他们是后来汪三点水的这个汪姓的始祖。
在春秋时代的史书《国语》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会稽城,就挖出了一根大骨头,这根骨头有多大呢? 需要有一辆车才能运走,大家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神奇物种的骨头,因为孔子以博学多才而闻名,就去请教孔子。孔子看了一眼,说这不就是防风室的骨头吗?于是孔子看见众人很懵,就讲出了这么一段典故,叫做“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其实就是今天讲的会稽,就是大禹治水完成以后,把参与工程的人有功的人和有责任的人都找来一起开一个考评大会。因此呢这个地方呢又叫做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