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根据蝉的生理特性而赋予其高洁、通灵的象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其与更多含义联系在一起,比如将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蝉周而复始,延绵不断的特性,也寓意着子孙绵延。
古代玉蝉根据实际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佩蝉、冠蝉和琀蝉等三种。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佩蝉在头部有对钻而成的孔,用以穿系佩带;冠蝉则于腹部穿眼,以方便缝缀固定在帽子上;琀蝉则周身无孔,是专用于死者口中所含,因此名为“琀蝉”或“含蝉”。
在华夏民族之出现玉蝉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中,就发现了不少蝉形玉器,推测应属于佩玉。之后的商代至战国墓葬中,也常有玉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以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出现的。这一时期的玉蝉大多形制古朴,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而迄今为止,最早发现以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出土于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通过考古及文献记载,这种习俗直至汉代才普遍流行,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