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医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如唐代孙思邈推崇药食同用,先以食治,言“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生姜是众所周知的药食两用之品,虽大众耳熟能详,但具体何时用、怎么用,颇有讲究,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功效
在我国,食姜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生姜是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古称百辣云,《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主产于四川、湖南、河南等地,其中以产于四川岷江流域犍为、沐川者为道地药材。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姜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氧化、止吐等多种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调和营卫——生姜配大枣
生姜配大枣最早见于《伤寒论》,其113方中有32方姜枣合用,如桂枝汤、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吴茱萸汤等。《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生姜)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大枣益气和中以补脾显增营血,生姜发汗解表散寒而和胃助卫气,二者配伍,营卫和,脾胃之功强。故二者相配是中医组方中的常用药对,入解表药中,能助解表散风而调和营卫;入健脾理气药中,有调补脾胃之效。
和胃降逆——生姜配半夏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9月刊中《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一文提到:“月令五月半夏生,故半夏启一阴之气,与戊土合非姜与谁;戊癸合而化火,亦赖姜之辛,生姜启一阳之气,一辛燥、一辛散,姜夏皆辛亦同气也。”《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即为此二药合用,水煎服以治呕反不渴、心下有支饮者。二者偕用,既协同增效,又可用生姜制半夏之毒,去其短而用其长,更好地发挥了和胃降逆之用。
宣散水逆——生姜
《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治水热互结,由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来,因水邪较重,故减干姜为一两,重用生姜四两为君,和胃消水散痞,半夏为佐药,涤痰除饮。《长沙方歌括》曰:“倘无水气,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此方名为生姜泻心汤,突显了生姜散水消饮之功。
食用价值
冬令进补
生姜配羊肉是冬令进补佳品。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二十一》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中㽲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原方原量为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建议当代用量为当归30g、生姜30g、羊肉250g。先将羊肉洗净、切块,用水焯烫;生姜洗净切片,三食材一同放入锅内,加入1500毫升水,武火煮沸,文火炖90分钟左右,不添任何调味品食用,每周吃1~2次,从冬至数九日开始,九九结束为最佳,可达温阳散寒、养血补虚之效。
晕车呕吐
易晕车者可在坐车前半小时,将新鲜生姜切成2厘米×2厘米大小的方块,用医用透气胶带贴在右侧内关穴处,有降逆止呕之功,可预防晕车呕吐,亦可止孕吐。
食用禁忌
生姜性微温,具有发散作用,但是阴虚内热、内火偏盛之人,患有目疾、痈疮、痔疮、肝炎、糖尿病及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慎用。生姜作为调味剂,不可多食,多食易生热损阴津,致口干、喉痛、便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