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丹
近日,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即将正式上线的消息,引发不少人关注。当个人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大多会先去查看征信报告,这也催热了个人征信查询业务。不少人为图方便,轻信第三方征信APP,不仅付了钱,得到的结果也并非真实,还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楚天都市报记者试验发现,输入胡乱编造的身份证号,前后两次输入不同的姓名,付款后均能检测出所谓的信用报告。
第三方APP查征信不靠谱
个人征信即个人信息报告,相当于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记录了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欠税记录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
市民胡先生反映,前不久他要消费贷款,金融机构让其出示个人征信报告。他在手机应用商店里搜索,发现不少号称能查征信的APP。在付款39.8元后,确实生成了所谓信用报告,不过与其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更奇怪的是,继续支付还能优化一些风险项。意识到被骗,胡先生很愤怒:“如果真有不良记录,怎么可能付了钱就消除呢?”
连日来,记者以“征信”为关键词,下载了多款手机APP,并进行查询。其中大多都要付费使用,免费项目较少。一款叫“信用无忧”的APP,查信用免费,记者在网上随便搜了一张身份证照片,上传后生成信用报告,显示有多平台借贷申请,其中P2P网贷数量为0。同样的身份证,记者更换了一个手机号码再次检测,P2P网贷数量瞬间变成了1。
记者随后又换了一张身份证照片检测,同样的模式再次操作,又出现了两次检测结果不一的情况。
还有一款叫“安牛有信”的APP,8日,记者输入自己的姓名后,胡乱编造了一个身份证号码,支付了19.9元后,出现了一份黑名单风险检测报告,提示有一条不良记录,18%放款平台申贷通过率将受到影响。
9日,记者再次操作,按此前身份证号码不变,换了个姓名,又付款19.9元,竟再次生成了一份检测报告。
央行提示未对第三方APP授权
为何随机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可以检测出信用报告呢?记者咨询“安牛有信”客服,客服表示,同名的人很多。“同名的人身份证号正好被我猜到了?”记者询问。“万一就这么巧呢?”客服称。
记者进一步提出,同样的身份证号,换了个名字,付款后再次检测出了报告,并要求联系相关负责人。随后,有自称产品负责人的男子联系记者表示,他们的检测只匹配身份证,不匹配姓名。记者使用的是ios系统,数据库没有更新,并且数据来源是某第三方平台,准确性无法解释。并且只提供参考,不能作为贷款依据。目前已连接更多数据来源,将进行优化处理。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同类APP的用户评价里,“骗人”“上当”“假的”“垃圾”等评价比比皆是。不过,这些负面评价都排在靠后的位置,靠前的评论大多是积极肯定的话。
在央行征信中心官网首页,记者看到,有鲜明的红色字体横幅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也就是说,市面上这些代查征信APP实际非官方授权认可。
三种正规渠道可查个人信用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个人信用报告的正规查询渠道有三种:在央行各分支机构现场查询;通过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点查询;登录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个人征信App的数据并不会来源于央行征信中心,因为央行征信只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相关机构。
记者注意到,不少此类APP,不仅要上传身份证照片,还要勾选同意相关协议。“当您同意本协议时,即已不可撤销的授权本公司向本公司及本公司的关联方或本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采集、查询、收集、使用用户的相关信息......”类似的协议广泛存在。也就是说,用户使用这些APP查询征信记录,很可能被“盗走”个人隐私。
并且,很多这样的APP与贷款平台直接关联,在APP里就可申请贷款。业内人士分析,通过相关征信App查询个人征信,很可能会被第三方平台私下保存,导致信息泄露,也可能导致相关信息被卖给其他机构,引来*扰电话,影响个人生活工作。
有银行人士表示,通过手机APP查到的个人信用报告,并非官方征信报告,不能作为办理贷款业务的依据,实际用处不大。并且,如果频繁查询自己的个人征信,或将影响个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