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十六年(前479),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去世,鲁哀公为其立庙祭祀,这便是“孔庙”之始。后来,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庙也因此逐渐被称作“文庙”。唐肃宗时期,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祭祀他的庙宇成为了与文庙相对应的武庙。
在文庙当中,除了供奉着孔子之外,还有包括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子贡等孔门弟子,以及朱熹等后世儒家学者在内的大量从祀者。同样的,武庙当中除了姜太公外还祭祀着亚圣张良,以及白起、韩信等名将。能够入选文庙、武庙,可以说是历史人物的一项极高荣誉,那么,有没有人能够同时入选两庙,实现“文武双全”呢?实际上,历史上共有两人做到了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且这两人都大致生活在三国时期,他们就是诸葛亮和杜预。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诸葛亮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带。得益于《三国演义》等以汉末三国历史为题材作品的广泛流传,本就深受历朝历代统治者推崇和百姓爱戴的诸葛亮在民间拥有着极高声望,甚至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历史上,诸葛亮在草庐中提出《隆中对》,不但将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还为刘备提供了一条极具可行性的发展道路。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先是联手孙权击退曹操,又以荆州为跳板从同宗刘璋的手中夺取了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赢得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后进位汉中王。同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北伐,一时间“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商议迁都以避锋芒。此时,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设想眼看就要实现。
然而,紧随其后的是东吴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亡,刘备在登基为帝后不顾诸葛亮劝阻亲征东吴却遭惨败,蜀汉元气大伤。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以托孤重臣身份总领军政大权。建兴三年(225),诸葛亮首次作为统帅领军南征,平定南方叛乱后,诸葛亮经历短暂调整便挥师北伐,对于战争初期的情况,史书描写道:“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可惜的是,就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即将宣布大获全胜之际,镇守街亭的马谡却被张郃击败。失去亭后,蜀汉军队无法同时守住南安等偏远的三郡。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放弃城池,仅仅迁徙了千余户人口便返回汉中。尽管没能实现克复中原的大业,但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依然毋庸置疑,就连宿敌司马懿在看过其营垒布置后都不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论军事能力和个人品行,诸葛亮都毫无疑问能够入选武庙,事实上,从设置武庙之始,他便是“武庙十哲”之一,且此后地位从未动摇。不过,尽管诸葛亮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但入选文庙需要的并非文采,而是得对儒家经典有所研究。诸葛亮虽博学多才,但确实不满足这一条件。
时间来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对诸葛亮颇为尊敬的雍正帝不顾从前的种种规矩,直接将其请进了文庙。于是,诸葛亮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同时入选文庙、武庙的人物。有第二自然就有第一,且这个第一早在宋朝就已经同时进入了文庙、武庙。
曹魏黄初三年(222),杜预生于京兆郡杜陵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杜预出身关中大族京兆杜氏,其祖父杜畿官至尚书仆射。从小就勤奋好学的杜预对《左传》尤为喜爱,这为他日后注解《左传》,从而得以进入文庙打下了基础。
作为曹魏政权实际掌权者司马昭的重要幕僚,杜预跟随钟会、邓艾伐蜀,并在随后的叛乱中幸免于难。司马昭称帝之后,杜预官拜河南尹,又与贾充一同制订了《晋律》。泰始六年(270),杜预出镇陇右,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将领生涯。作为边将,他勤于思考,提出了大量治军意见,由于学问广博、思虑周全,他获得了“杜武库”的美誉。
咸宁四年(278),名将羊祜病逝,临终前极力推荐杜预代替自己镇守荆州,筹备伐吴事宜。次年十一月,晋灭吴之战正式打响,作为西线指挥的杜预主要负责进攻江陵,并保障长江的通畅。与此同时,益州刺史王濬率领水师顺江而下,豫州刺史王浑则由东线进军扬州。在优势兵力的压制下,晋军成功灭亡东吴,结束了汉末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局面,而在战争过程中功勋卓著的杜预回朝后被封为了当阳县侯。
论文,杜预所著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关于《左传》的注释,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研究《左传》的重要辅助。论武,杜预作为主要将领帮助西晋消灭东吴,功绩、能力都相当突出。相比之下,诸葛亮入武庙固然无可争议,但进入文庙却是得益于雍正帝的偏爱。当然,入选文庙、武庙主要说明的是某位历史人物收获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并不能作为评判个人能力和历史地位的直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