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编辑按语:
有读者让本栏目编辑为其找几首描写百子图出生满月百天幼儿儿童的经典诗词。
本编辑从李者也的据说百万读者的《孕孧孥孠书:0—10岁素质育儿诗意指南》诗集里随便找几首吧,节选如下:
百子篇百子图文/李者也
国之厚土宅之庐,血脉之裔氏之族。
风雨传承世与代,不可令其断于无。
太姒嗣徽音,则百斯子矣,风之俗。
多子多女多枝荫,多祚多禄多祉福。
幼吾幼哉,以及人之幼兮,孧孠孥。
但求岁月静而好,诸祥佑我子之孺。
童年光阴无其价,岁月买珠不还椟。
莫笑顽之石,日久雕琢可成玉之璞。
莫轻襁与褓,须知雄鹰源于羽之雏。
男曰弄璋之喜也,春风沐之如拭拂。
女曰弄瓦之贺矣,珠玉珍之如苓茯。
若可子女双全哉,此生甘之如醍醐。
学语,俐齿伶牙,能言善论百辩服。
学步,其行稳健,志在征程千里途。
学字,过目成诵,才高八斗万智斛。
其百子,或观蚁之趣,或赏鱼之浮。
其百子,或向鸟鹊呼,或将鸡犬逐。
其百子,或追蜻与蜓,或寻蝶与蝴。
有者奔于风之筝,有者觅于野之凫。
有者乐于棋之局,有者忙于鸦之涂。
有者竞于技之场,有者学于课之塾。
或游或钓或顽戏,或聚或散或一独。
或舞或蹈或雀跃,或行或坐或卧伏。
或衫或裤或赤膊,或履或屐或光足。
其动之快如脱兔,其魄之健如黄犊。
其身之捷似猕猿,其顽之黠似狡狐。
其名之童哪与吒,其号之娃葫与芦。
今夕垂髫及总角,明朝主角栋梁如。
或为武将千城戍,或为文士万卷读。
或为天工开物技,或为济世医悬壶。
或为匠者铸良器,或为农人耕犁锄。
百子将,商者诸业兴,政者众望孚。
百子将,牧者牲如云,渔者舟满鲈。
百子将,师者传其道,艺者演其术。
百事百业百般顺,百安百全百灾除。
其势如潮又如浪,其景如火复如荼。
是鸟则可任其飞,青云直上摇而扶。
是鱼则可凭其跃,沧海烟涛通大湖。
是马则可纵其驰,风雨无阻轱与轳。
庸庸碌碌虚虚空空平平泛泛者,孰?
纵然一介匹之夫,亦必如灯暗夜烛。
堂堂正正坦坦荡荡鼎鼎器器谁?吾。
应令此生入史册,以载汗青版之牍。
但若有志皆可为,用武之所无蚍蜉。
但若有向皆可达,前行之路无驾驽。
但若有梦皆可成,天生之材无凡卒。
国之前景家之望,未来尽在百子图。
【注】百子图,又叫百子迎福图、百子嬉春图、百子戏春图。“百”是虚指,并非一定是100个,意思是很多。
指南:《诗经》与历代“百子图”趣话
“百子”最早来源于《诗经·大雅·思齐》“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矣”。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德行美好,生一百个儿子。
当然,这是夸张修辞手法,因为,一个女子一辈子是生不了一百个儿子的,这显然是夸张。
这就是“文王百子”传说的由来。在《封神演义》里,第100个儿子,就是雷震子。
太姒,又称“大姒”,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人,姒姓,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被尊称为“文母”,在《诗经》和《列女传》中都有对太姒的赞美。
中国古人的观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孙满堂”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最主要表现。
自古以来,新娘的嫁妆中,必有百子图的被褥、器皿、卷途、家具之类,祝愿早得贵子。
最早的百子图应该出于周朝,不过早已失传。
现在看得到的最早“百子图”雏形,是唐代周昉的《麟趾图》。《麟趾图》描绘孩童沐浴、嬉戏,儿童只有十几个,还谈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百子图,其寓意来源于“麒麟送子”的传说。
唐代路德延的《小儿诗》,将儿童各种游戏场景描绘的活灵活现,是当时百子图的“诗配画”。
此后,宋、元、明、清各代,百子图(婴戏图)更加风行天下。
北宋,宣和年间的画院待诏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长春百子图》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百子图。画面结构布局复杂精妙,通过高台栏杆池沼等将画面精心分割造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巧妙地使百余个儿童置身于场景之中,构图丰满繁复而不凝滞呆板,疏密有度动静有致。儿童荡秋千、骑木马、下棋、钓鱼、采荷、扑蝶、斗蟋蟀、踢球等等,不亦乐乎。
此外,还有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冬日婴戏图》《重午婴戏图》,李嵩的《货郎图》,佚名《蕉荫击球图》《浴婴图》《水庭婴戏图》《荷亭儿戏图》等。
宋朝,与百子图有关的诗词,比如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中写道:“恰如翠幙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宋金时期的元好问《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花中谁有张萱笔?画作宫池百子图。”可见宋代百子图已经成为朝廷和民间一致追捧的热门图式。
元代,欧阳玄《题四时百子图》尽管是反其意而为之,但其诗前半部分对百子图的描写,说明当时百子图广泛流传。
明代,“婴戏图”盛行,从画家仇英、杨寿平等人的作品来看,这一时期的百子图在宫廷以及民间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明代,百子图还扩展到瓷器上,以及缂丝作品上。尤其是明代缂丝艺术瑰宝《百子图》,是一幅大型缂丝作品,有100位栩栩如生的童子。
清朝,郎世宁、冷枚、焦秉贞等人奉旨创作的各种百子图,描绘了百名儿童嬉闹玩耍的场景,寓意天下太平、国祚绵长。
而在民间,百子图更是一直成为民俗绘画的重要题材,各种民间画家创作的百子图更是多如牛毛,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国之前景家之望,未来尽在百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