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婆婆年轻时就已经是个知名的能干女人。她的丈夫早逝,留下她独自抚养四个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的生活几乎全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和她的孩子们。
“妈,我饿了!”小儿子小强揪着李婆婆的衣角,眼巴巴地看着她。即便家里粮食紧张,李婆婆还是微笑着从锅里舀了一大勺热腾腾的玉米粥给他。
“妈,我今天在学校里得了第一名!”大儿子建国满脸的兴奋,李婆婆欣慰地摸了摸他的头,眼里满是骄傲。
“妈,这是我给你找来的药材,听说对腰疼特别好。”二儿子建军从外面回来,手里捧着一些野生草药,关切地看着李婆婆。
“妈,我帮邻居老王修了水管,他给了我几个鸡蛋,你煮了吃吧。”三儿子建平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
这个家,是李婆婆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她没怎么读过书,但她知道,只要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能上学,将来就有希望。她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个“希望”。
然而,岁月流转,儿子们渐渐长大成人,一个个离开了这个小小的家,去追求各自的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烦恼和压力。李婆婆的存在,似乎也就慢慢地被他们放在了心灵的角落。
“妈,你看这个月我工资不够用了,这点钱你先拿着。”大儿子建国将一些皱巴巴的钱塞到李婆婆手里,语气中带着不耐烦。
“妈,孩子的学费又涨了,我真的挤不出钱来了。”二儿子建军苦着脸,看都不看李婆婆一眼。
“妈,我最近生意不好,等过段时间吧。”三儿子建平连连摆手,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
“妈,我和媳妇正在攒钱买房,你就将就点吧。”小儿子小强也是一副为难的样子。
李婆婆的心里五味杂陈,她不求儿子们能给她多么好的生活,只希望在晚年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和陪伴。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似乎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奢侈。
每当夜深人静,李婆婆总是会想起儿子们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候他们多么需要她,多么依赖她。而现在,她似乎成了他们的累赘。
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只能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对着那张破旧的家庭合影,泪眼朦胧地自言自语:“我的儿啊,你们可曾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为了你们付出了一切……”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向前奔腾。李婆婆的儿子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重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养老的责任感越来越淡薄。
“老妈,我这边真的很难过,儿子要上大学了,你就自己多照顾点自己吧。”大儿子建国在电话里无奈地说。
“妈,你知道的,我女儿刚刚结婚,我得给她买房子,钱都快不够用了。”二儿子建军每次回家都是满口的苦水。
“妈,我那点小生意哪够养家糊口的,你看在家里帮帮忙,我也好过点。”三儿子建平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
“妈,我和老婆都在外面打工,孩子还小,真的没办法照顾你。”小儿子小强带着歉意的语气,一副为难的样子。
每当儿子们提起这些事情,李婆婆总是笑着说:“妈没事,妈身体硬朗,你们自己过得好就是给妈最大的安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养老的问题,连家里的一点点财产也成了儿子们争执的焦点。
“那块老家的地,我看还是卖了吧,正好可以分点钱。”大儿子建国在家族会议上提出。
“卖了?那是咱们祖传的地,怎么能卖呢?”二儿子建军不同意。
“你们俩别吵了,这事得妈说了算。”三儿子建平尝试调解。
“我看这地留着也是白搭,不如卖了给妈妈养老。”小儿子小强试图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李婆婆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这块地是她和丈夫一起辛苦耕种的,她不忍心卖掉,但她更不希望因为这块地让儿子们反目成仇。
“我说,这地咱们暂时不卖,等我走了你们再做打算。”李婆婆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
儿子们面面相觑,虽然没有明说,但心里都有些不满。他们回到各自的家,继续他们忙碌而疲惫的生活,李婆婆的养老问题和那块地的事情,就这样悬而未决。
李婆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儿子们虽然偶尔会寄点钱来,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她的日常开销。她开始变卖自己的一些旧物,甚至连自己的嫁妆——那套老式的金饰也不得不拿去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