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意义和价值,哈利波特体现了哪些精神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5 04:37:48

但无论译介还是原创,这些作品被归类为“童话”(Fairy tale),与“幻想”(Fantasy)始终未划出清晰的界限;且幻想元素被运用在作品中是为了达成新异惊奇的叙事效果,尚无架构完整“第二世界”的意识——直到《哈利·波特》的传入,激发了儿童文学创作者与理论界的注目和讨论。

2001年,在《哈利·波特》现象的影响下,集结了曹文轩、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五人观点的《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将“幻想文学”一词及其作为文学类型的概念被正式确立

哈利波特的意义和价值,哈利波特体现了哪些精神(13)

在《哈利·波特》的影响下,“儿童”这一概念被再次发现。

区别于“成人”的“儿童”概念及其视野下的儿童本位创作观之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学界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但直到当代,一个疑问仍未得到全面的解决:儿童读者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在深受市场导向、教育需求等因素干扰的同时,儿童文学能否真正满足儿童的需求?《哈利·波特》引发的“儿童”之再发现,是在儿童的审美期待、精神需求层面,在概念层面发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一直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但每个时段都存在不同的现实问题。

二十世纪末以来到二十一世纪初,也是《哈利·波特》风头正劲的时期,学者郝月梅和李学斌在杂志专题中尖锐地指出:部分儿童文学作者或低估小读者们的审美接受能力,在创作时显露出成人的傲慢和敷衍;或思维停滞在“森林动物王国”之类的老一套,认为满足儿童读者的“低幼化”期待是非常容易的。

哈利波特的意义和价值,哈利波特体现了哪些精神(14)

一些作品在儿童阅读和成人批评的两种不同视野下评价两极分化,在学界和作家圈子里广受好评的作品儿童不爱看,儿童喜欢的作品在学者和成人创作者看来却平平无奇甚至低级趣味。

《哈利·波特》狂潮袭来后,出版界趁热打铁,引进了大批量西方系列儿童幻想作品,如“魔女莉莉”“星星秘笈”“克里斯托曼琪世界传奇”等,遂又出现了对西方儿文作品“学其形未学其神”、忽视《哈利·波特》等作品如何向上溯源的文化内涵,一味堆砌幻想元素的不良势头;其中不乏过于追求惊异效果,导致过度脱离实际或剑走偏锋渲染恐怖等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作品。

哈利波特的意义和价值,哈利波特体现了哪些精神(15)

如今,儿童教育“内卷”愈演愈烈,中国儿童文学本就有重教育性、偏爱“讲道理”的特质,教育需求导致了儿童文学需结合当下中小学教育课标的功利性市场导向,于是西方经典依旧重复再版,本土创作倾向所谓的“寓教于乐”;然而,文学创作应该是更纯粹的,儿童能从功能性文学书籍中得到趣味,并不意味着它们全部利于儿童美学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教育功利导向的阅读是对儿童想象力和天性的抹*。

如高尔基所言,儿童文学不应该“板着面孔教训人”。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