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也可以不去十三陵,但一定会去地坛,地坛之所以被熟知,被向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深远影响。
1991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杂志社的编辑姚育明所说,有读者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情绪很是激动,直接说:“1991年整个文坛没有文章,只有这一篇立成丰碑。”
当然,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在,但足以看得出,读者有多么喜爱这篇文章。
《我与地坛》不仅获得了普通读者的高度赞扬,很多作家和文学家也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
《广州日报》上评论《我与地坛》说这篇小说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作家韩少功说这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底写了什么?为何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和认可?
一、史铁生与命运195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北京漫天大雪,史铁生呱呱坠地,为一家人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奶奶一直带着史铁生生活,虽然没有给他太好的教育,但他从小就争气,学习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还曾经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80米跨栏冠军,被同学们取外号“小飞人”。
1969年,刚刚成年的史铁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自愿到陕北延安插队,在繁重的劳动下,史铁生经常感到腰酸背痛,下肢无力,但是他没太在意,只当自己是累着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上放牛时遇到大暴雨,无处可躲,他被淋成了落汤鸡。
史铁生便开始高烧不退,很快就住进了医院,他本以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只能从延安的医院转到北京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在离开延安前,史铁生和好友一起登上了华山,眺望着远方的风景,他意气风发,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他此生的最后一次壮举。
正在少年朝气蓬勃,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时候,突然,命运急转直下,他的双腿瘫痪了。
他怀着最后一点希望到北京友谊医院里积极接受治疗,可人在病痛面前是多么渺小,医生无能为力,史铁生更是无能为力,最后,他只得坐上轮椅。
这对年轻的史铁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一度情绪难以自控,陷入癫狂,他疯狂地捶打自己,用尽全力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可都无济于事,最后身不由己地倒在了地上。
随着史铁生的身体一次次跌倒的,还有他对生活的希望。
刚坐上轮椅的史铁生,每天都在感慨命运的不公,想到伤心之处,他绝望地自*,整整三次,最后幸好被人及时发现并救了下来。
在史铁生觉得自己失去一切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默默陪伴着他,为了让史铁生重拾生活的希望,她推着史铁生到当地劳动局申请工作,可是被拒绝,又为史铁生敏感的心灵新添了一道伤口。
史铁生已经渐渐接受自己终身残疾的事实了,可他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为了给他治疗双腿,母亲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部置之脑后,每天东奔西走,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史铁生买各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