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失败,使赵括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形容像赵括这样空谈理论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人。这个成语被广泛流传开来,在后世的不少各种文学作品、史书、诗歌中边被引用。
但也有不少人对“纸上谈兵”持有异议,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现于战国末期,但纸是在东汉时期才投入使用的,为什么“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却在战国末期就广泛流传?
真实情况是,纸在战国时期其实已经产生,只不过因为当时技术的落后,不被人们广泛使用,各国仍都以竹简代替。
东汉时期的蔡伦造纸,其实只是改进了造纸的技术,并未说纸就是蔡伦所发明。战国时期出现粗糙的纸,由于技术的落后,没有大规模的生产。但在当时,纸依然是达官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能拥有珍贵而又粗糙的纸,对战国时期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所以,我们说纸在战国时就产生了,因此说“纸上谈兵”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但从当时战国许多文献中,却找不到纸使用的记载。所以,虽然说当时可能有纸了,但不是主流,纸是稀罕物,人们依然使用竹简来记事。
但也有人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后世根据历史典故总结出来的,所以才会出现纸。因为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纸上谈兵”的成语最早是出现在清朝的文献中,而且讲得也不是赵括。
只是后来,“纸上谈兵”才和战国时期的赵括联系起来,直到现在,人们只要一说“纸上谈兵”,指的就是赵括。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因此,也有人把老舍在小说里说的“纸上谈兵”认为是成语的出处。显然,这种主观臆断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