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就是父亲节了,相信不少人已经在计划如何给父亲一个惊喜了吧?
鲜有人知道的是,父亲节在中国并不是“舶来品”。中国早就有属于自己的父亲节,甚至比西方设立的时间还要早。
中国父亲节源于“谐音梗”?
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诞生于美国。当年,美国杜德夫人在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后心想:为什么世界上没有纪念父亲的节日?于是便创立了父亲节。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签署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随后在全美乃至全世界推广开来,目前有52个国家在过同一个父亲节,其中也包括中国。
但其实早在这之前,中国就创立了自己的父亲节。1945年8月,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不少在战争中失去父亲、流离失所的孩子们让人黯然神伤。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代表的十位社会名流发起倡议,取“八八”与“爸爸”的谐音,将8月8日定为父亲节。活动一经发起便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热度空前。人们在这天佩戴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推行父亲节也表示赞成,他说:“仁孝乃世界之美德,贵国发起父亲节,报德尊亲,消弭战祸,至深钦佩,自当转达敝国人士,共同提倡。”
▲《新闻报•八八父亲节增刊》1946年8月8日第14版(图片来自《申报》)
然而,虽然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父亲节”也逐渐被遗忘在时代的长河中,至今已鲜为人知。但无论哪一天节日,都是在对父亲表达敬意与爱戴。
“中国式浪漫”在半世纪前的父亲节就有了
现代人有许多种方式庆祝父亲节,然而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就只能用最“古老”的方式表达爱意。
1946年8月8日,天津《益世报》在第六版的副刊刊登了读者甲乙木的文章《父亲节的话》,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则在第六版刊发了《关于“父亲节”的闲话》一文,虽然仅是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与爱戴,但这又怎么能不算是“中国式浪漫”呢?
▲1946年8月8日《申报》刊登父亲节活动(图片来自《申报》)
同年上海的庆祝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申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为《今日庆祝“父亲节”,义卖纪念花充作助学金》的新闻报道。据报道,8月7日晚,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礼堂内两百多人盛装出席,参加父亲节庆祝会。父亲们拿着孩子们呈献的鲜花齐声高歌,与会人士们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所收款项共计857万元。
此外,《申报》还发起过“父亲节书法竞赛活动”、父亲节纪念专刊等。《儿童故事月刊》也曾发起父亲节征文活动……半个世纪前的父亲节,人们的庆祝方式虽质朴却深情。如今提到父亲节,或许我们更多想到的庆祝方式是写贺卡、送礼物、聚餐等等方式,但无论是文字中“润物无声”的浓浓敬意,还是融于“打火机”、“剃须刀”中的深深爱戴,都是中国儿女对于父亲们最“浪漫”的表达。
“中国式父亲”严肃刻板?不,他们只是“爱在心口难开”
在绝大多数中国父亲的心中,是不愿去将爱意表现出来的,他们的爱融化在无数件平白无奇的小事中,中国式父爱往往“如大山般沉默”,它是可靠的,也是威严的。这和中国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千年来封建文明的影响密不可分,即使在如今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父亲的权威角色在家庭文化中仍然有很深刻的影响。
▲6月16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第二小学举办“父爱如‘衫’、‘爸’气十足”主题活动,同学们为爸爸绘制一件独一无二的T恤,表达深深的爱意,迎接父亲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但同样这种影响也诞生了更加感人的父子情怀。“中国式父亲”代表着沉默寡言,也代表着责任和担当,他们或许一生平凡无奇,但却能够对家庭和孩子付出自己的所有,他们或许言语很少,但情真意切,这就是东方文化滋养下的父亲,刻板却细腻,严肃但真挚。
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父亲对于爱的表达就更加直接和随意,这其中多了份沟通,少了份严肃,相比东方文化中的父爱,西方文化中更多追求的可能不是“望子成龙”的付出,而是一种对孩子们的激励和鼓舞。
在著名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加德纳作为父亲,对他的儿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不行,不要让任何人否定你的梦想,即使是我也不行。”西方文化中的父亲对于爱的表达往往是热烈的,也是主动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父亲对于子女们的爱一定都是无私的。不过是一个爱于言表,一个爱于深沉,两者皆为爱。父爱从来没有优劣之分,也不需要刻意营造,即使父爱无言,那无言的爱也将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父亲节,祝天下所有父亲节日快乐!(完)
综合中新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