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7年的冬天,东吴名将鲁肃病故。继任其职屯兵陆口的东吴将领,乃是吕蒙。谈到这位《三国演义》里的新任“江东大都督”,人们大抵会想到一个著名的典故。吕蒙原本是个粗人,不通文墨。他每要上陈大事,都要靠别人代写或用口述去交代。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吕蒙开始发奋读书,以至于到了让鲁肃大吃一惊的地步。他拍着吕蒙的后背说:“我过去以为大弟只懂得武略,但以今日的情况而言,大弟学识英博,已非当日的吴下阿蒙了。”而吕蒙的回答已然成为千古名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话说回来,吕蒙非但发奋读书之后不再是“吴下阿蒙”,以其出身而言,根本与“吴下”无关。史*载,吕蒙是汝南富陂人。今天的“汝南”只是河南省驻马店辖下的一个县,但在两汉之时,它却是一个豫州大郡。富陂当时便隶属该郡,其地在今安徽阜南一带。这里与江东吴地之间,竟相隔着长江、淮河两道天堑。既然如此,吕蒙何以又会被鲁肃视为“吴下”阿蒙呢?这是因为吕蒙在年少时,就南渡长江,投靠姐夫邓当(孙策的部将)讨生活了。
中国人向来有“安土重迁”的传统。吕蒙一家为何会选择背井离乡?这实在也是形势所迫。东汉末年的战乱及灾荒如同恶魔一样吞噬着中原大地,幸免于难的百姓或为避乱或为生活所迫而离开家乡,四处迁徙。当时,诸如“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之类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家乡在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的鲁肃尽管身处淮河之南,也已意识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而“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反而“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遂率家族南渡。相对平静的江东对身处淮北的吕蒙的吸引力恐怕更甚于鲁肃了。《三国志·吴书》列传中有名的吴臣约六十人,其中来自长江之北者约占半数,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