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援武汉的顺序,支援武汉有什么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08:16:44

薄一波、蔡树藩、李先念、粟裕、彭真、朱德、陈毅和聂荣臻

陈毅从杨家沟东返,并没有回到山东,因为华野司令员已经迁至豫东的濮阳。在濮阳,华野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期间,粟裕向陈毅汇报了一个惊人的想法:不去江南,而是留在江北打仗。

这个想法对陈毅来说极其震惊,毕竟这是中央早就有的战略意图,而且在杨家沟已经做出最后决定,从粟裕一贯的想法来看,他也是支持这个思路的,并且已经在积极准备中。

不过,陈毅是一个相当宽和的人,他鼓励粟裕说下去。

粟裕从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的高度,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首先是到江南之后,部队能够立足的问题。

对于跃进式的战略行军,戎马一生的粟裕太有体会了。从远的说,当年他担任红10军团参谋长,在怀玉山遭遇失败,方志敏被俘,寻淮洲战死;他当苏浙军区司令员的时候,在浙江天目山遭遇绝粮;从近的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损率高达一半以上,重武器全部丢失,在取得巨大的战略成果的同时也遇到空前的困境。

伤员无法处置、没有兵源补充、没有支前、没有后勤、没有以群众为基础的信息战,粮食没有供应,只能与民争食——而刘邓、陈粟和陈谢大支大军,虽然说是外线作战,实际都是半后方作战,还是有着华北和山东解放方的强力支援的——而一旦下江南之后,可就彻底没有后方的指望了。

其次是过江作战后,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敌军以减轻中原的压力?

*主席决定陈粟过江作战,其中一个战略意图就是吸引敌军北下增援,从而减轻刘邓大军以及中原的军事压力。但粟裕认为,这样做或许会有作用,但不会太明显。

为什么?第一,敌军不会把中原战场的重装集团调往江南,因为中原是主战场,最精锐的兵团一定不会撤离,而且,江南丘峦纵横,重装兵团根本施展不开;第二,同为精锐的第7军和第48军也不会调到江南,因为那不是嫡系部队,是桂系的看家部队,自然不会放虎归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进军江南对我军而言是扬短避长。

准备过江的叶王陶纵队都是我军战斗力最强的纵队,无论是重武器的配比还是战斗力上,都不比敌军的重装集团差,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能力也很强——让这样一支配合在平原作战的部队到江南的大山里作战,不利于发挥优势,反而把不适于游击战的短板暴露无遗。

在没有后方的半游击作战中,三大纵队估计至于减员在5万以上,如果把这支部队放在部队歼敌,至少能消灭好几个整编师,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江北打大的歼灭战,而不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急于过江作战。

关于支援武汉的顺序,支援武汉有什么方法(5)

饶漱石、陈毅、谭震林、刘瑞龙和粟裕

粟裕把自己的意见在华野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向陈毅汇报之后,陈毅最开始的反应自然是非常意外,这毕竟是改变中央的战略部署,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这一战略是他和*主席共同制订的!

但陈毅毕竟是个有胸襟有高度的大军统帅,他善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善于倾听部属的意见。作为方面大员的陈毅,军旅生涯极其丰富,他何尝不知道集中作战的好处?凡是分兵作战,往往损失很大。华野正式成立前,山野和华中打得都吃力,泗县之败让陈毅陷入低谷,粟裕在华中虽然有七战七捷,但两淮还是丢了;去年夏天,华野“七月分兵”之后,东西兵团打得都不顺利,每个纵队战损平均高达万人!而许世友在山东也被范汉杰追着跑……

而华野成立之后一系列的辉煌,先有宿北和鲁南,后有莱芜和孟良崮,不都是集中优势兵力的结果吗?

陈毅想了好几天,常常陷于沉思之中,外面发生了什么事都没有知觉。

最后,他以军事家的胆略、革命家的胸怀做出决断,他告诉粟裕:你是对的,我支持你向中央和主席“斗胆直陈”!

有了陈毅的鼓励,粟裕有了底气,他先是给刘邓发报征求意见,继尔在两天之后直接给中央发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过,粟裕很有策略,在表明自己看法的同时,还说明了一句: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这才是向上管理的典范:对上级的安排提出不同意见的同时,仍按原计划进行工作准备。

关于支援武汉的顺序,支援武汉有什么方法(6)

*、刘伯承、林彪和邓子恢

五大*一锤定音:不到江南,留在江北打大的歼灭战。

1948年3月23日,*主席率部在吴堡东渡黄河,离开他奋斗了13年的陕北;4月13日,*一行到达城南庄,这里是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也在随后40多天的时间里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

就在前往城南庄的路上,*电告中央工作委员会,要他们通知陈毅和粟裕来中央开会,商讨战略行动问题。

当时华野正开高干会议,陈毅要主持会议并做重要报告,不能离开,因此他计划安排粟裕前往中央,自己仍留在濮阳开会。

但中央不同意,再次给他们发电,请他们两人提前赶到中工委开会。这时候的陈毅还不知道,中央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请他去,除了要商量叶王陶三纵队过不过江的问题外,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计划调动他的工作。

陈毅更不可能知道,在中央如此急切地要他去中央的背后,是刘邓的多次请求。

陈毅和粟裕接到中央再次催促后,不敢怠慢,快马加鞭从濮阳出发,仅用了4天时间就赶到了城南庄。就在这几天,主席给已经到达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发电,提议召开*处会议,议题之一就是讨论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陈粟二人到城南庄的时间和周、刘、朱、任四位*的时间基本一致。

*听说粟裕到了,十分高兴,一改从不出门迎接自己同志的习惯,亲自接出大门外,同粟裕热烈握手,并称粟裕为“我们的英雄”——他们已经有17年没有见面,上次见面,还是在中央苏区时代,那时粟裕年仅24岁。

*处开会讨论陈粟裕要不要过江的问题时,在场的除了五大*、陈毅和粟裕外,还有薄一波和李先念二人一同参加。

经过粟裕的解释,会议决定,叶王陶三纵队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大的歼灭战,从而粉碎敌军中原的防御体系——粟裕的建议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既和主席和中央的从善如流有关系,也和之前刘邓的支持有关系,而且,这和彭德怀后来的建议不谋而合,他也觉得粟裕所部不该过江,集中兵力打开鄂豫皖局面更好。

关于支援武汉的顺序,支援武汉有什么方法(7)

*和刘伯承

刘伯承、*连发三电,向中央要人支援,一次比一次大。

1948年年底,刘邓大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当时我军五支战略大军中,没有哪支部队像刘邓大军一样在作战区域上有如此大的跨度:他们先是从位于涉县和邯郸一带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向东南45度角开进,直插鲁西南,经过一番鏖战、特别是羊山集生擒宋瑞珂之后,大军突然转向,几乎沿直线南下,旋风般直行一千里,竟奔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敌军的防御系统彻底搅乱,从而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功劳十分突出。不过,因为是无后方作战,战损很大,桂军凶顽,鄂豫皖老苏区的百姓迫于敌人严酷的保甲法,不敢支援我军。所以,此时的刘邓大军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遭遇了空前的困境。

在困难最突出的豫皖苏地区,情况更加严重:“至今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而沙河北岸已有灾民200余万。

没有解放区,无法解决后勤、支前、兵源和伤员安置问题,没有干部,大军供应已无办法,再加上200万灾民要救济,此时的刘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向中央请求援助,他们希望能调来一个对土改和财经工作熟悉的人物来中原工作,他们盯上了邓子恢。

邓子恢是老资格的*,作风务实,实事求是,无论是红军时期、新四军时期还是华野时期,长期在华东工作,经验丰富,能力相当突出。和张鼎丞、谭震林、粟裕、曾山一样,都是陈毅最为倚重的干部之一。

刘邓在1948年2月给中央的电报中这样说:“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3部分*军的财经事宜。”一个多月后又现次请求:“仍切望子恢同志来加强中原局领导,主持地方工作和财经工作。”

关于支援武汉的顺序,支援武汉有什么方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