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温骏轩本文摘编自《地缘看世界》,中国国家地理·中信出版社图书。
对于印度或者说整个南亚次大陆在地理结构上的短板,大英帝国可以说是了然于心的。为此,在英国的推进下,英属印度的东、西边界都站上了相对应的高地。尽管这一设计为今天巴基斯坦西部山地以及印度东北地区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不过将边界推向天然边界的做法,可以预期的收益是战略性的,今天的印、巴两国应该不会为这种设计而责怪英国。
当然,英国人当年的做法,并不是为了后来印、巴两国的利益,而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控制克什米尔及包括尼泊尔、不丹等国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还不足以让英国人对英属印度感到足够安全。理论上,整个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都处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内,这一安全闭环才算完整。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19世纪后期的英国战略家们,明确将西藏定位为印度的部缓冲区。除了多次派出探路队以外,更分别在1888年、1903年两次发动侵藏战争,藏族在这片高原之地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是英国最终未能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渗透成功的关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具备这两项地缘背景的缅甸,两次英缅战争后被迫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886年)。
尽管扩张者往往会基于现状制定一个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何时停止扩张的脚步,取决于是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英国如果未能把缅甸变为“缅甸省”,那么它所追求的就会是将缅甸定位为缓冲国,这种情况在如何定位“环喀喇昆仑山脉地区"的问题上,同样有所体现。
单纯从为英属印度谋求一条强力天然边界的角度说,通过查谟一克什米尔土邦将控制线延伸到喀喇昆仑山脉其实已经足够了。不过做到这点的英国人,并没有认为自己在南亚的利益得到了绝对保障。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当时处在混乱中的中国,而是强势在中亚扩张的沙皇俄国。英国人担心,已经站上了天山山脉的俄国人接下来势必会向西域扩张。事实上,俄国人也的确这样做了。如果不是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并最终收复新疆的话,那么无论是通过保护国还是直接控制,俄国人的势力都将抵达昆仑山脉。
为了应对这种可能的地缘政治风险,英国人希望自己能够抢先一步将"克什米尔"或者说英属印度的概念推进到喀喇昆仑山脉以北,乃至站上昆仑山脉主脉。正是基于这一设想,昆仑山脉分水岭、喀喇昆仑山脉、藏北高原三大高地之间,一条被称为“约翰逊线”的利益分割线隔出了一块土地—阿克赛钦。
从地形结构上看,阿克赛钦是一个由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藏北高原三方合围而成的盆地,因此我们也可将之称为阿克赛钦盆地。通过盆地的西北部,喀拉喀什河得以迫近喀喇昆仑山脉,并与印度河最北部的源头——什约克河相望。同时,后者的源头及左岸支流也覆盖了这个高原盆地的南部边缘区。这使得阿克赛钦成为这一南一北两大水系的交汇地,并有可能因此而具备通路作用。除此以外,阿克赛钦盆地的大部是以阿克赛钦湖为核心的内流区。
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在“环喀喇昆仑山脉地区"承担政治分割任务的都是喀喇昆仑山脉,英国人的做法显然不可能得到中国的认同。如果真如英国人所担心的那样,俄国将势力线压到了昆仑山脉分水岭,那么阿克赛钦问题很可能在19世纪末就浮出水面了。而事实上,俄国人最终没有能够出现在昆仑山脉北麓,在20世纪中叶,中、印两国先后迎来自己的新生命,并开始自主审视边境线的走向,这个由大英帝国埋下的地缘政治炸弹,却在20世纪60年代爆炸,并深刻地影响了两国的政治关系。
对于一切都遵从英国安排的印度来说,从未发挥过法律效力的“约翰逊线”是英国人为其留下的一笔政治遗产。一如前面对于“扩张者”的描述那样,如果没有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印度似乎没有理由放弃这个迫近昆仑山脉的突出部,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样一条无论从地理、历史还是法理上来看,都明显不具备合理性的分割线,将从战略上影响中国在这个方向的安全。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鉴于阿克赛钦的南、北两端分别压在了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两大山脉之间,中国如果想修建一条从南疆地缘政治中心喀什通往西藏首府拉萨的新藏公路,最合理的路线将无法实现。最终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喀拉喀什的部分河谷及阿克赛钦盆地都成了新藏公路选址的组成部分,阿克赛钦并没有成为印度所认为的克什米尔的一部分。
在一定要认定阿克赛钦属于克什米尔的问题上,英国人和印度人都无法面对的一个逻辑悖论是,英国人是根据殖民时代所确立的"谁发现,谁占有"原则,单方面将阿克赛钦地区划人克什米尔范围的。这一划分的前提则是认定阿克赛钦为一片无人涉足的"无人区"。然而,作为新疆、西藏商贸的主通道,略拉喀什古道在“藏区”的终点实际就在拉达克境内,也就是说,沿着这条古道向昆仑山麓探险的英国人,其实正是因为阿克赛钦有路通行(包括有向导),才得以画出那条臆想中的红线的。
在以拉达克为起止点,连通南疆地区的通路中,喀喇昆仑山脉主脉并没有成为障碍。前文提到的印度河源头——什约克河谷,可以承担这一任务。这是一条发源于阿克赛钦境内,沿喀喇昆仑山脉北麓南行,绕过喀喇昆仑山脉后,再沿南麓折向巴尔蒂斯坦境内,与狮泉河相汇的河流,分割二者的这段山地被称为拉达克山脉。
环境相对较好的什约克河谷下游,同样是巴尔蒂斯坦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问题上,占据狮泉河下游的巴尔蒂斯坦人会更具优势。不过,对于拉达克人来说,什约克河中上游河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巴尔蒂斯坦与拉达克因为地质和政治原因被切割为两个独立地缘板块后,拉达克人需要借由什约克河谷打通一条独立通往西域的商道,即使这条商道在通行难度上要高于当年吐蕃和高仙芝所走过的路线。
西班公错与什约克河、狮泉河之间的特殊地理关系,为拉达克向什约克河中上游地区渗透影响力提供了战略上的可能,这个为东班公错排盐的湖泊,地理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与什约克河谷及狮泉河谷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近,且存在天然谷地通道。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它很有可能在某个地质时期与两条河流相通。如果以拉达克山脉为核心,将什约克河谷、西班公错与狮泉河谷(中下游)视为“环拉达克山脉地区”,那么因为西班公错这个支点的存在,列城的拉达克人更有机会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什约克河谷中上游地带。
历史上,拉达克王国不仅通过西班公错向北打通了通往喀喇昆仑的商路,更向古格王国控制下的东班公错(在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境内)成功扩张过。看清了这层地理关系,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得到拉达克的印度能够在班公错与中国形成对峙状态,更能够明白,为什么印巴停火线能够纵向切割整个"环拉达克山脉地区”。
在居于下游河谷地带的巴尔蒂斯坦人眼中,狮泉河是一条“雄性”的河,什约克河则是一条“雌性”的河。然而,在印度向喀喇昆仑山北渗透影问题上,什约克河中上游河谷却充当了更为“雄性”的角色。由于翻越拉达克山脉的难度要远低于周边几大山脉,从列城出发的拉达克人、印度人、英国人,如果想进入什约克河谷,一般会直接翻越拉达克山进入西班公路与什约克河谷相接地带。
在此之后,试图向塔里木盆地进发的旅行者,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经由西班公错之北的什约克河左岸支流羌臣摩河谷东行,然后在中印边境一带转而向北,由阿克赛钦盆地西南角进入中国境内,最终沿喀拉喀什古道进入塔里木盆地。如果不想选择上述路线,那沿着什约克河谷继续向阿克赛钦西北角的源头北行,也是可选方案,这一路线并不进入阿克赛钦。
在阿克赛钦盆地西北角与喀喇昆仑山脉之间,一个著名的山口——喀喇昆仑山口,承担了叶尔羌河与什约克河分水岭的职责、也就是说,只要穿越喀喇昆仑山口,沿什约克河谷北上的旅行者就能够进人叶尔羌古道,并最终抵达塔里木盆地,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是喀喇昆仑山口而不是喀喇昆仑山主脉分水岭成为分割中国和印度的天然地标。
【局势君评语】本书的内容有博古通今的特点,从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等天生不可改变的因素,推导出一国外交及国家关系的本质,全文没有任何注水的内容,语言精练朴实,非常涨知识和涨见识,推荐大家点击下方链接入手学习!
【不用询问,请随便转载转发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