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院香台的摆放有什么讲究,家里香堂的摆放有什么讲究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16:56:38

汾阳人把祭祀称作”供献”,献,不读xian,而读xi。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供献。在过去,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农村几乎家家对供献都很认真。这种风俗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一种延续。

还记得,小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过年时家里供献的情景。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供献醯瓜,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除夕夜交夜时要接神,随着燃放鞭炮,供献也开始了。那时,普通人家的院里都有香台,是专门用来供献天地君亲师的。香台是用砖砌成的,高一米二三,上面是方形,宽一米左右。可以摆放供品。讲究一些人家的院里的香台还做成楼阁式,里面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献时,摆放上做成各种形状的花馍、及水果、干果、肉、酒等各种供品,接着上香,点油灯。油灯是用一个小碟盛上麻油,放一根棉花搓成的灯芯(后来油灯换成了蜡烛)。然后跪拜,跪拜时有的还烧纸元宝、敬黄表。

供献完天地君亲师,接着供献门神、土地。门神、土地的神龛在街门的两侧。程式相同,只是供品简单。

如果一个院里住着几户人家,那就一家接着一家,供献在同一个香台和门神、土地的神龛。一般是院主家先供献,也有的先供献家里的,再供献院里的,还有在天蒙蒙亮时才开始供献。各院里人家的习惯不同。

在院里供献完,就到家里中堂供献。迎门对面是观音菩萨、财神、家神,如同供献天地一样,上供、上香,点油灯、烧纸元宝、敬黄表、跪拜。

接着供献的是祖先。有祠堂的要到祠堂供献。多数普通人家就在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供献。

供献是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事,要虔诚。“心诚则灵”。庄重的仪式和气氛感染着每个人。让每个人的心灵沉静下来。小孩子也不再嬉闹,同样依次跪拜诸神。

供献的仪式完成后,还要随时注意观察香火,香快燃尽时要续上,油灯里油少了要添上。一直延续到初五。过了“破五”,才收供品,结束供献的整个流程。

“十里乡俗不一般”。不同地方供献的方法和过程可能不同,但也都大同小异。不仅过年供献,婚丧嫁娶供献,时头八节都会供献,有的人家甚至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都要供献。只是供献的对象、内容有所不同。

上中学后,学了哲学,懂得了唯物主义,不再羡神信佛。而且因各种政治运动的缘故,民问供献的习俗也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但是儿时的记忆并没有磨灭。我不免常常思索:一种民俗为什么会传承几千年?其意义和价值何在?

供献是一种礼仪,过年供献更是对天、地、君、亲、师、门神、土地、观音菩萨、财神、家神、祖先行大礼。我的体悟是行此大礼的意义,一是表达一种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各路神仙,敬畏祖先,敬畏国君,敬畏亲人,敬畏师长。有了敬畏之心,就会感念,就会信奉,就可以努力做到“不逾矩”。二是一种寄托,一种期盼,期盼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期盼国泰民安,期盼家业兴旺,期盼子女成才,期盼诸事顺遂,心想事成。

供献具有的这种积极向上向善的意义,契合百姓的心愿,因而能够代代相传。

这种古朴的民俗在近现代社会受到了冲击。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后有“文革”“扫四旧”。人们在“倒脏水时连婴儿也一起倒掉了”。批判和否定其糟粕时,对其中的积极意义也一同埋葬了。供献,这种古朴的习俗几乎到了绝迹的地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有意思,不是缺少物质生活的改善,恰恰是缺少了传统过年礼仪的那种对心灵的触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倡导,供献的习俗在逐渐恢复。说明传统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只是其原始的神圣与庄严大为减色,走走形式的居多。更有甚者,被批驳的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在今天,如何理解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扬弃,如何与时代接轨,如何古为今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2016年2月21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