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孝图
谅闇(ān,音同“安”),亦作“谅阴”,又叫“凶庐”,是天子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借指居丧。《尚书》中的这段话是说,殷高宗武丁为其父小乙守丧,住在凶庐,三年不谈论国家政事。
《史记·鲁周公世家》也有这方面的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国国君伯禽受封到鲁国去,三年后才向周公报告政绩。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晚呀?”伯禽说:“改变当地的风俗,改革他们的礼制,守丧三年然后才除去丧礼,所以晚了。”
孔子肖像图
此后,先秦文献中也每见服三年丧的记载,后来孔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整套丧服丧礼制度,且谓“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再后来孟子也说,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居丧三年之制更多是孔孟一家之主张,尚缺乏统一推行和强制实施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此制度对许多人并不具有约束力,甚至有些儒家弟子也不赞同这套守丧制度。
孔子讲学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因为不好好念书,大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他就认为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一年就足够了。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了,反问道:“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守丧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白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里安然吗?
宰予回答说:“安。”
孔子石像
孔子痛心疾首地说:“宰予啊,你真的是太不仁了!孩子生下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这是天下的通礼。你怎么连对父母三年的爱都没有呢!”
这件事见于《论语·阳货篇》:“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丁忧”的时间是三年吗丁忧三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对丁忧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近似苛刻的规矩。毫无疑问,这的确是个“苦差事”,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年丧制废之已久,能行之者寡矣。不但孔子的学生宰予不高兴去做,就连后来的滕国国君滕定公去世后,世子(即后来的滕文公)遵照孟子的意见,要服三年丧,也遭到了宗室百官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