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你啊!”
这是电影《喜剧之王》当中,尹天仇对柳飘飘说的一句话。事实上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好几次看到这片段都很感动。
这种感动倒未必只是因为爱情,“我养你啊”也不单单是情侣间的一句话。用在父母子女之间也未尝不可。
《我还记得》就是一个“我养你啊”的故事。插画师亦邻的母亲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逐渐忘记了过去的事情,甚至忘记了家人。
于是亦邻想要通过画插画的方式来刺激母亲的记忆,延缓母亲的病情。《我还记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亦邻三姐妹照顾患病母亲的经历。
整本书由插画和叙述性的文字两部分组成,我们很难给这本书归类,说它是小说,但书中的事并非虚构,全都是真实的;说它是纪实,但其中又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于是,我最终决定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本书:真实。
是的,这本书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亦邻通过她的文字和插画来真实地反映她们一家人那段难捱又难忘的记忆。
近几年以真实动人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小说《秋园》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秋园》作者,八旬奶奶杨本芬用文字来呈现真实。而插画师亦邻则更多地依靠她笔下的插画。
虽然亦邻无论是在画画还是在文字的过程中,都尽力用一种轻松的语气来讲述,但事实上父母相继重病,这样的经历再轻描淡写,对个人而言也依旧重于泰山。
在《我还记得》当中,我们会看到三个女儿为了照顾患病父母是如何的心力交瘁,筋疲力尽。关注陪护人员的文学作品似乎比较少,当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会将目光注意到病人身上,而陪护左右的家属们则常常会被忽略。
但有过陪护经验的人会懂得,陪护者未必会比病人轻松。正如书中所写,亦邻的大姐因为长期照顾患病的母亲,精神几乎崩溃。
而亦邻自己也成了惊弓之鸟,对姐姐发来的消息尤其敏感,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心里就会出现生理性的紧缩,还会伴随着心慌……
这些描写实在过于真实,以至于真实到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
哪怕是没有经历过陪护和与家人的生离死别,我们也依旧会被亦邻一家人的相互依存、不离不弃而打动。
不经人事的人或许会觉得,照顾患病的父母是子女的职责,不照顾就是不孝。但亦邻在书中提问:怎样才算孝顺?孝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来陪伴父母吗?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在父母还安在的时候尽力做好为人子女的职责,不要等到父母离去之后才追悔莫及。
但成年之后,我们会知道,除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子欲养而力不足”,成年之后,各自组建家庭之后,赡养父母有时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来陪伴父母呢?
这已经不单单是孝顺不孝顺的问题了,生而为人,不仅仅扮演着为人子女的角色,我们往往在为人子女的同时,也为人父母,我们不单单需要对父母负责,还需要对子女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这一切的重压,让赡养父母变成了一件尤为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父母重病之际。就像是本书中所写的一样,当母亲患了阿兹海默症之后,亦邻和妹妹由于工作在外地,因此大部分的照顾工作都留给了大姐,也因此大姐的精神状态要比两个妹妹更加紧张。
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并非是亦邻和妹妹不及大姐孝顺,我们看完本书的讲述就会明白姐妹三人在照顾母亲这件事上都要比许多人做的更好。
只是在拥有各自新的家庭和生活之后,父母无法成为子女的全部了,这是个残酷的事实,但我们不得不接受。
正因为我们终将会有各自的新生活,因此在当下赡养父母的问题表现得尤为尖锐。在这个时候,能斩钉截铁地对父母说一句“我养你啊”,恐怕很多人都没这个勇气。
然而亦邻姐妹三人做到了,并且是在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情况下。她们共同担起了“反哺”母亲的责任。
在这场反哺中,生命的轮回完成了。所谓轮回,就是照顾与被照顾,抚养与赡养,是从“我养你啊”到“我养你啊”。
在《我还记得》中,亦邻通过插画的方式回顾了她们姐妹三人小时候的一些事,父母是如何养育她们的。同时还有母亲患病之后,她们又是如何照顾母亲的。
通过亦邻的经历,我们对于衰老和死亡能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知。当父母走向衰老和死亡之际,我们要如何参与这个过程?如何在照顾老人与继续自己生活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平衡?我们要如何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
这些话题太过沉重,以至于让人想要逃避,但终有一天,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