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示意图,淝水在如今的哪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20:29:11

【大军出征,物资运输必须要有水路。不打水网密集的江淮地区,就只能打有水路的荆襄地区,其他地方无法水运物资。】

北方政权往往擅长步兵骑兵作战,不擅长水军作战。因此北方政权攻击南方政权一般不选择走江淮地区,而选择攻击荆襄地区。

荆襄地区承受了极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用重兵防守。这就导致东晋朝廷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上游荆襄地区军力强盛,而都城建康军力孱弱,强枝弱干。荆襄地区的守将手握强兵,极易滋生不臣之心。

公元322年,东晋刚建立四年,流民统帅祖狄的去世打破了四方平衡。镇守荆襄的王敦(来自琅琊王氏)发动了叛乱,攻破建康,把持了东晋朝政,意图篡位。

王敦叛乱、想篡位的行为,既得罪了东晋皇室,也得罪了整个士族圈子 。很快,趁王敦病重,皇帝司马睿联合士族圈子和流民军共同反击王敦。

公元324年,随着王敦的去世,东晋皇室转危为安,平衡再次建立。可平衡很快又被打破了,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流民军统帅苏峻,不久后也发动了叛乱。

公元327年,流民军统帅苏峻,感觉到北方士族为了继续彻底把持朝政,想要对自己不利。于是联合另一位流民帅祖约(祖狄的弟弟),发动叛乱,意图从门阀士族手中夺权。东晋都城建康再次被攻破······

此时镇守扬州的郗鉴,敏锐发现了问题关键所在——京口。如果能控制京口,就能控制江南水路粮道,切断三吴地区对都城建康的物资供应。失去物资供应,苏峻叛军将不战自乱,于是郗鉴提出“静镇京口”的策略。

淝水示意图,淝水在如今的哪里(9)

公元329年,苏峻战死,叛乱再次被平定。

东晋建立不过十年出头,就经历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国都建康两次被攻破。北方胡人,后赵石氏政权在取代前赵刘氏政权后,也趁机夺取了东晋徐州、兖州、豫州的大片土地。

淝水示意图,淝水在如今的哪里(10)

淝水示意图,淝水在如今的哪里(11)

东晋皇帝和掌权的门阀士族不得不开始考虑,怎么样去维持这种脆弱的四方平衡。

多方妥协后的结果是:郗鉴率领流民军镇守京口。

郗鉴的身份很特殊,他既是北方高级门阀士族,又是流民军统帅。门阀士族当他是自己人,东晋皇帝也要依靠流民军势力对抗门阀士族。双方都对郗鉴比较放心。

由郗鉴继续“静镇京口”:一方面震慑三吴地区,保障三吴地区对都城建康的物资供给;另一方面,郗鉴的流民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东晋皇帝勉强可以掌握的军事力量,保障了东晋皇室的安全。再者,强化了都城建康的军事力量,让镇守荆襄、远离朝廷控制的荆襄守将,不敢轻易叛乱。

郗鉴镇京口期间,推行安民政策,将淮南流民引入京口、晋陵一带,分给田地住宅,鼓励拓荒。同时大力招募流民充实军队,打击经海路而来的海盗和北方军队。

郗鉴“静镇京口”十年,郗鉴死后,郗氏家族镇守京口四十多年。在郗鉴和郗氏家族的大力经营之下,京口成为江南重要军镇。而郗鉴组建的京口军,即是日后东晋最强兵——北府兵的前身。

几十年后,公元377年,北方政权经历了几次更迭:前赵→后赵→前燕、冉魏、前秦、前梁混战,最终前秦统一了北方。

面对北方空前巨大的军事压力,东晋孝武帝谋求组建强兵以应对前秦的入侵。

建武将军谢玄在京口等地招募流民军,在郗鉴京口军的基础上组建了北府兵。【京口在建康的北面,历来是征北、镇北将军府所在地,所以也被称为北府。】

北府兵有几个特点:

1.由北方流亡而来的百姓组成,有强烈的故土意识,都想收复失地,打回北方老家去。同时因为胡人对汉族的屠戮,这些流民多与胡人政权有血海深仇,战斗意志极其强烈。

2.流民军长期在江淮前线,与北方胡人政权的军队作战,了解地理情况、敌军情况,战斗经验丰富。

3.京口是当时东晋的人口聚集地、物流中心,钱粮物资充沛,加上东晋朝廷的大力支持,北府兵训练程度高、武器装备精良。

北府兵装备多种武器,包括刀、枪、剑、弓矢、盾牌等,甚至还有射程超过一千米的强弩。北府兵披甲率非常,连战马也多装备护甲,基本就是早期的具装重骑兵。

淝水示意图,淝水在如今的哪里(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