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井冈山的历史评价,井冈山历史细节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21:46:40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面临被敌人瓦解甚至消灭的严重危机。面对这种严重危机,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亟须解决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到挫折后,毅然引兵井冈山,到农村去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对井冈山的历史评价,井冈山历史细节(1)

一、“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6年2月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1] **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论述,是我们理解认识井冈山精神深刻内涵的根本指导。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是在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后作出的决定。朱德、陈毅也是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转战千里,历尽艰险才走上井冈山会师的。他们的部队都曾经处境危险、减员严重、思想混乱、没有给养、伤病残增多,队伍一度几乎散架。然而,他们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在永新三湾,*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军魂。改编后虽然部队只有700余人,但人心更齐了、信念更坚定了、战斗力也更强了。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转向赣南山区途中,领导部队进行了“赣南三整”,用理想信念教育官兵,部队面貌为之一新。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也引发了一些疑虑彷徨。面对“红旗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了红色政权的理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点燃了井冈山的燎原星火。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异常惨烈,革命先辈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巨大的牺牲,革命先辈靠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先辈才能在井冈山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承受巨大的牺牲,高擎火炬前行。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大革命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方式,在全国发动了数百次武装起义,但都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些挫折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就经常利用战斗间隙在宁冈县和永新县等地做农村社会调查,后来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中国国情,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红军作战的“十六字诀”。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成功闯出了一条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井冈山道路”。正如*所说:“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2]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生存环境条件异常艰苦,不仅缺乏粮食,而且缺少日常生活用品和医药器械。*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3] 井冈山一直处在强大敌人的包围之中,敌人对井冈山发动的大型战役就有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井冈山军民缺乏武器装备、缺少枪支弹药、缺少军事训练。在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红军官兵采取了多种措施战胜困难。*按规定可以在晚上点三根灯芯,但他却只点一根灯芯,在一根灯芯的亮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朱德率先垂范,亲自挑粮上山,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感人故事。红军官兵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就是井冈山时期红军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粮食缺乏,井冈山军民开荒种粮;面对缺医少药,井冈山军民勤俭节约创办小井红军医院;面对食盐匮乏,井冈山军民齐心协力熬硝盐。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井冈山军民在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莲花六个县级红色政权,选举工人农民代表担任县级领导,群众当家做主人。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广大贫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党和红色政权采取兴办小学、农民夜校和识字班等形式普及文化教育,革除“烟赌毒”等社会陋习,社会风气出现新面貌。党和红军时刻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身穿单衣却将自己的棉衣送给房东谢槐福,朱德将食盐送给老人,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陈毅带领红军战士帮助群众收稻谷干农活……党和红军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以自己的热血保卫党和红色政权。聂槐妆送盐、吴月娥跳崖、工农护大印等,就是井冈山人民真心拥护党和红军的感人事迹。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和红军才能多次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1928年7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当时,红军主力远在湘南,永新只留下*率领的红31团,敌我兵力比为11∶1。在*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以四面游击的方式袭扰敌人,将敌军11个团困在永新城内及附近达25天之久,创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奇观。黄洋界保卫战,也是红军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依靠群众打退敌军4个团的经典战例。

二、“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

**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4] 井冈山精神的诞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道路走向胜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之作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探寻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国这样有着特殊历史条件的国家,要走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成功?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井冈山斗争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为复兴中国革命的伟大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召唤下,井冈山成为聚集中国革命力量的主阵地和大本营,各地革命力量像“激流归大海”一样汇聚在井冈山。**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具有关键意义。”[5]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走出了一条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井冈山精神,就是在探寻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之作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为人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为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先进政党提供革命斗争的现成答案。各国的革命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本国发挥历史作用。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国家如何进行革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相关论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现成经验,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探索。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这种错误倾向几乎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中国革命面对生死存亡,道路问题成为首要问题。“城市中心论”的失败和井冈山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井冈山斗争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党建政建军的新思想、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篇的经典之作。井冈山精神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精神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之作的思想结晶。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既有独立的形态,又有互通的渊源关系。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革命走上了崭新的道路,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道路走向胜利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精神,如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同井冈山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些伟大革命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但其中所蕴含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等,都是一脉相承的。井冈山精神同其他红色革命精神有着内在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三、“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6年2月在井冈山视察时指出:“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6] 井冈山精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井冈山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传承好井冈山精神蕴含的红色基因,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我们更需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艰难险阻的勇于担当。

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道路自信。**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8]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的影响下,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等都在中国试过,但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像当年坚定井冈山道路一样,坚定道路自信,矢志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艰苦奋斗本色。**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9] *、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闯出了一条崭新道路。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10]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局面的准备,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努力在攻坚克难中赢得主动,关键时刻更要挺身而出,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弘扬井冈山精神,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1]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胜利之本,在和平年代同样是胜利之本。只要我们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就一定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泰城 作者系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 *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 人民日报,2016-2-4(1).

[2]《*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

[3]《*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

[4] *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干部群众. 新华网,2016-2-3.

[5]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2.

[6] *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 人民日报,2016-2-4(1).

[7] *.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 人民日报,2012-11-19(1).

[8] *.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 求是,2019(07).

[9]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4.

[10] *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5-5(1).

[11]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7-2(1).

文章来源: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6期

作者:张泰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