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迹(富书作者)
《朝花夕拾》的推荐语说:
这本书中的鲁迅,是只给成年人读的鲁迅。
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
多年以后重读鲁迅,不禁潸然泪下。
散文集《朝花夕拾》更像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成长史,也像是读者的阅读成长史。
少时读《朝花夕拾》,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相反还有几分晦涩;
长大后再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人生,读懂了人性。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在作品中能看见生活,在生活中又遇见作品。
不了解生活,无法读懂作品;
不在作品中思考,无法参透人生。
作家王蒙说,中国文坛因为有一个鲁迅,变得很伟大。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外照生活,内映灵魂。
再读《朝花夕拾》,重新认识了鲁迅。
他是*口中的中国第一等圣人,也是写生活写人性的第一高手。
人生落魄时,最能辨清人和鬼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中医的欺诈,族人的欺凌, 让年少的鲁迅过早看到了人间冷漠。
鲁迅在《三味书屋》中曾提及,少时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于当铺,是因为家道中落;
奔走于药铺,是适逢父亲重疾缠身。
为鲁迅父亲问诊的第一位名医每隔一日来一回,诊费是当时一元四角的巨款。
这位名医很会“把握”时机,看急病、重病,价钱不到位绝不出诊。
可治疗了两年后,鲁迅的父亲几乎不能起床。
再医下去恐怕要出人命,他“诚恳”地推荐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
陈莲河用的丸散和药引很是奇葩。
比如,药方的药引须是原配的蟋蟀,丸散是只一家药店出售的“败鼓皮丸”。
待到鲁迅的父亲连汤药都已灌不下去时,他说,请人看一看前世的事吧,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救死扶伤的医生,让病人去问天命?
年少的鲁迅第一次体会到了无力感,被人欺骗、被人勒索,却又毫无还手之力。
人穷无亲,树瘦无荫。
人真的是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身边所有的人。
鲁迅曾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躲到过舅舅家。
舅母和邻居闲聊时,背地里称他和弟弟是讨饭的,自尊心很强的鲁迅深感受到了侮辱。
父亲重病,在遭到周围人挤兑时,鲁迅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但彼时的鲁迅已能放下尊严,他匆匆而悲伤地为父亲的疾病奔走。
有人说,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命运如果要让你逆流而上,即使渺如扁舟,你也得扬帆起航。
父亲去世后,17岁的鲁迅,作为家中长子参加了家族的分房会议。
家族的长辈分给了他们最破最小的房子。
鲁迅反抗过,但他的拒绝签字遭到了叔辈们的斥责。
雪中送炭,炭不贵,可愿意馈赠的人很少,趁人之危,危不惧,可乐意出手的人最多。
千万别在你窘迫时,高估你身边的人,更不要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
有多少善良和温暖暴露在阳光下,就有多少凉薄和邪恶藏匿在阴影中。
恃强欺弱,踩低攀高,就是生活的常态之一。
落难时,是检验人性最好的机会;
有利时,是称量人性最好的时机。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雨,成为了痛,也成为了鲁迅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