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
自此,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政由方伯。
虽然继位不久,但齐桓公却有着宏伟的目标,他要成为天下霸主!
恰好,法家先驱管仲,有成就霸业的方法。
在鲍叔牙的穿针引线下,二人一见面,便生出相见恨晚的感慨,而法家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
在管仲看来,想要成为天下霸主,必须走富国强兵之路,必须善于“牧民”。
“凡举事,令先必出。”
在管仲看来,“牧民”之要,在于尚法令。
为此,他在每个乡派一个人来指导人民落实法令。
“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世代相传的思想根基,不会立即消失。
虽然看重法治,但管仲也不忽视礼教。
对内,他主张进行“礼、义、廉、耻”教育;
对外,主张做事也有“礼”。
公元前656年,齐国打败蔡国后,顺势攻打楚国,以此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楚成王质问齐国为何要侵犯楚国,管仲却以“礼”来使这次行动合法化: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你们不按规定给周王室进贡,所以我要征伐你们。
其实,周天子根本就没有说过要打楚国。
管仲之法,出于“礼”,又不想囿于“礼”,正是法家慢慢从其他学派中分离的表现。
近百年过去了,郑国的一个人,进一步发展了管仲的“申之以宪令”的主张。
这个人就是子产。
以前,“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是大家的共识。
因此,法律条文都是保密的,有没有罪,得看贵族阶层怎么说。
子产打破了这个规定。
他铸刑鼎,将法律公布出来,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子产此举,开启了我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子产的做法得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扬言要买凶*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铸刑鼎的好处日益显现。
郑国犯罪案件日益减少,国力迅速恢复。
连晋国,也学郑国铸造了刑鼎。
子产铸刑鼎,也是无奈之举。
“礼崩乐坏”,旧的社会秩序失衡,新的又未建立,国家纷乱不堪,子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重新建立秩序。
每个新思想的产生,都有它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