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自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以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到秦始皇时期,已经基本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而在秦始皇执政时期,还是重用法家学说,李斯、韩非等法家著名人士纷纷登台亮相,尤其是韩非原本能够一展胸中抱负,但是他却过早的陨落,这是因为什么?
韩非其人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韩国公子,与后来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虽说有些口吃,但是,对于法家一系的贡献亦非常之深,而他的著作《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对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
他提出的这些学说对秦国可谓是至关重要,但是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韩非囚秦,《说难》,孤奋。”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活泼之态。韩非寡言少语之际,遭同窗暗算之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社会进行冷峻犀利的观察,个中滋味,岂足为外人道!观此书,明司马之意,知韩子之文,畅“无情”之法治,有所本矣!”
那么,韩非子的死,难道就只有李斯该负责吗?秦始皇呢?姚贾呢?他们真的就是清白的吗?
要知道,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后来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韩国也是最先被灭的国家。韩非子作为韩国的公子,在面对韩国势微的情况下,多次上书向韩王谏言,韩王却熟视无睹。
不过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那些著作很快便被秦王嬴政所知晓,并很受嬴政青睐,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却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其实,作为战国诸强,在面对强秦日益崛起时,其余六国都心生恨意,恨不得对秦国“食其肉,寝其皮”,而韩国尤甚,尤其是那著名的博浪沙,如果不是嬴政命大的话,也许早就已经死于非命。
那么,作为在韩国抑郁不得志的韩非子,为了振兴韩国,于公元前223年,韩非只身出使秦国。而身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们,也当然了解韩非使秦的来意,于是韩非与李斯这两位昔日的同窗好友,便成为了主要的交往对象。而韩非子的死,李斯也成为了嫌疑最大的人。
当然,韩非入秦的目的,嬴政、李斯以及一些秦国高层官僚还是非常清楚的,不管李斯和韩非的同学情谊多么深厚,彼此都是各为其主,韩非想要振兴韩国的目的还很明显的。可这与秦统一六国的大政方针,是背道而驰的,而韩非子客死异乡的悲剧开端,也就从他入秦的时刻开始。
俗语说得好,“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况且是所谓的同窗。这不禁让人想起鬼谷子的两个学生孙膑和庞涓,他们学成之后都去魏国寻求发展,但是,一个做到了大将军,一个成为残疾。先后客死异乡,如果不是齐威王和田忌的话,孙膑兵法也许就只是一个传说了。